謝逸在消息麵上吃虧了,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受命,壓根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
皇命難違,不答應也得答應。
陪晉王李治前往河東,名為拜謁高祖故居,然實為巡視,因為李治被加封了一個了不得的職位——河東道黜陟使。
“黜陟使”一職使自貞觀八年,當時李世民委派李靖等當朝重臣十三人為 “黜陟大使”,代表天子巡察全國各地,考查官吏,進行獎懲,並了解各地情況。
等若是帶著尚方寶劍,代表皇帝巡視地方,並有考察獎懲,處置地方大事的權力,代天巡狩,職權相當之大。
一個十三歲的少年,縱然是皇子,授予此職多少也有些不大合乎常理。消息傳出的時候,滿朝文武皆是一驚,皇帝陛下這是什麼意思?
關乎河東道,肯定與晉州之事有關,隻是鬧出這麼大的動靜,當真好嗎?
再者,為什麼是晉王?
派其他人去也許,為什麼會是十三歲的晉王呢?是皇帝想要糊弄一下,息事寧人?還是有意抬舉晉王殿下?
帝心難測,眾人自然是難以把握。
更離奇的消息隨後傳來,弘文館學士謝逸則被冊封為河東道黜陟副使,很有意思的局麵出現了。
雖然隻是一字之差,但所有人都敏銳地意識到,黜陟河東之事恐怕正經是謝逸這位副使說了算。
畢竟晉王隻是十三歲,太過少年,能懂多少事情,大小事情還不得謝逸來處理。再者,謝逸是晉王府長史,與晉王殿下關係甚好,少陵塬上那次晉王殿下對謝逸維護有加是眾人皆有目共睹之事。
聽說晉王殿下對謝長史的話幾乎是言聽計從,所以這河東之事誰說了算似乎顯而易見。
再聯想到當初少陵塬衝突的具體情形,眾人越發覺得這事有意思了,晉州之事牽涉到太子和魏王。
皇帝卻派了與兩位皇子親厚的晉王前去,卻又讓與兩位皇子都不和睦的謝逸主持,這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啊?
麵對皇帝的故弄玄虛,滿朝文武們都有鬧不明白,不明所以。
輪到兩位當事人身上,便是強烈的不安。
東宮之中,太子李承乾有些坐立不安,晉州刺史是他保舉之人,如今在晉州鬧出如此事端,多少有些牽連東宮的意思。
如果隻是舉薦不當,失察之罪倒也不打緊,但隻有他自己心裏清楚,私下裏他通過晉州刺史與河東官員們多有聯絡。
如果這些事情被鬧出來,那就不是簡簡單單的丟臉子,而算得上是失德。
太子失德意味著什麼?李承乾比誰心裏都明白。所以他一直關注著父皇對刺史的態度,尤其是關注處置的人選,卻不想等來了這樣的結果。
讓李治和謝逸前去,這個搭配……
李承乾心中泛起一種難以名狀的感覺,說不清道不明,年輕的九弟素來與自己關係還算不錯,想來不會在背後捅刀子。
畢竟李治還小,李承乾不認為年幼的九弟會有所圖謀,他相信九弟還是個純真善良的少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