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存在的,晉王到晉陽,太原王氏在這位嫡出皇子身上投資是很有可能的。不見得希望李治走得很遠,單單是能與皇家聯姻,尤其是一位皇帝鍾愛的皇子結親,好處肯定是有的。
至於李世民那邊,應該也很樂意與太原王氏這樣的大家族聯姻。雖說李世民素來討厭山東世家,卻也是又愛又恨,不能一棒子打死。
又打又拉,恩威並施是最為妥當的做法,打壓了滎陽鄭氏,對崔家多有提防,與王家聯姻是很不錯的安排。
從曆史經驗來看,確實很有可能。
隻是貌似曆史上李治和王皇後並不和睦,並非琴瑟和諧,而且沒有孩子,最終鬧得被廢的下場。
想想還是挺遺憾的,雖然再皇家和政治麵前,這都不算事,但是吧,夫妻關係還是和睦寫的好。
尤其是李治現在還年少,如果讓他早早對婚姻生活喪失信心,那麻煩可就大了。再者,因為武二娘子在謝家的緣故,謝逸總覺得有愧於李治,所以盡量想要補償他,讓他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
所以此番晉陽之行,與王家見麵,尤其是女孩見麵,必須要特別謹慎。為晉王殿下的終身幸福,少不得要多操心啊!
……
在黃河以西耽擱了兩三日之後,秋雨漸漸停歇,李治和謝逸準備渡河東去。
所選擇的地點還是蒲津關,此處在秦漢時名曰臨晉關,顧名思義,顯而易見。楚漢相爭之時,韓信正是從此處渡河,平定了西魏國,然後兵出太行山,才有了後來背水一戰。
隋末天下大亂,李唐軍隊也正是由此從容進入關中,在關隴貴族的支持下,奪取都城長安,掌握關中要害,從而一統天下。
毫無疑問,蒲津關乃是一處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前幾年北伐東邊突厥,很多糧食軍械等物資也都是從這裏運送到河東,然後運往雲中、定襄等地。
縱然如今是和平歲月,此處也駐紮有一定的軍隊,保護這條河東前往關中最便捷,最要緊的道路。
晉王要過河,地方官員自然是準備充分,早就備好了船隻,唯恐有什麼閃失。
雖說戰時這裏搭建有浮橋,但平素並不方便,更何況如今秋汛正嚴重,浮橋很難固定。這個年代,又沒有什麼斜拉橋,懸索橋之類的設計和鋼鐵橋體,所以最方便穩妥的還是渡船。
龐大的隨從,加上五百多護衛的士兵,過河需要的船隻不少,可以說幾乎將渡口附近所有的船隻都征調過來。
以至於很多過河的人受到耽誤了行程,想要過河而不能,但略微打聽是皇子渡河,也就乖乖閉上嘴巴,沒什麼可說的了。
不過其中也有例外,倒不是說此人膽大妄為,大放厥詞,而是 此人頗有地位,一番說項之後,蒲津關的守軍不得不給他行個方便,讓他和晉王殿下一道過河。
原因無他,蓋因此人姓王,來自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