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八章 用心良苦,居心叵測(1 / 2)

朝堂上隨後沒多久便有禦史上書彈劾吳王李恪、英國公李績和淮陽侯謝逸。彈劾的內容無外乎是三人直接有勾結,對朝廷和君王不忠,背地裏意圖不軌等等。

禦史遊風聞奏事的權利,捕風捉影,哪怕是口出汙蔑之語全然不在話下,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誰也不能說什麼。

被彈劾的人員也不能說什麼,更不能打擊報複,至於皇帝也不能責怪禦史,尤其是大唐的禦史諫官門時常犯言直諫,魏征之流讓李二陛下吹胡子瞪眼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可是能怎麼著呢?

為了當個賢明君主,就必須忍下這口氣,當然了也順便成全了長孫皇後的賢後之名,魏征也因此名聲大震,成就一段君明臣賢的千古佳話。

皇帝尚且如此,大臣們就更不敢造次了,要是被人彈劾,那就得乖乖滴認了,然後聽憑朝廷的調查,或自證清白,或論罪處罰。

本來隻是傳言,當禦史諫官們將這些東西呈報到朝堂之上,那情況完全就變了,事情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層麵。

齊王李佑的謀反可能有冤情,對於這樣的洗地說辭,很多人沒有當回事,主要還是關注另外的幾個當事人。

吳王李恪、英國公李績、淮陽侯謝逸他們該當如何?

按理說遭到彈劾之後,官員們通常會暫時放下職權,乖乖回家閉門謝客,等待朝廷的調查,以示坦蕩。

這是曆來的規矩,但是這次……

關鍵是這幾個人現在都處在關鍵位置,且都在進行很重要的事情,平定叛亂這樣的事情能說停就停?

陣前換帥?

先不說會不會影響軍心,派個人前去替換也是需要時間的,能不能來不及,會引起多少麻煩?這些情況都顯得極為特殊,何況還牽涉到手握重兵的英國公李績,並州的數萬大軍都在他手中,是將士信服,皇帝信賴的柱國大將,豈能因為一句話說換就換?

並州要是出點事情,後果完全不堪設想,但這不在禦史諫官們考慮的範疇之內,他們隻需要風聞奏事,將問題跑出來,將難題留給皇帝陛下。

李世民自然也早早收到了消息,這個謠言是假的,他並不相信。因為通過陰妃和鄭觀音,他已經明確掌握了李佑謀反的動機,以及相關原因。

現在說他冤枉?簡直就是笑話,說是李恪和謝逸勾結起來,逼迫誘導李佑謀反,這顯然也有些太牽強,太過兒戲。

謝逸是自己派去齊州的,說他與李恪聯手謀反自己的兒子,李世民是不信的。謝逸的為人他是知道的,雖然過去受到過李恪的幫助,但謝逸絕對不會糊塗到為了還人情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

而且謝逸和李恪之間的關係尚未親密到那個程度,毫無疑問,諸皇子中與謝逸關係最好的是李治,而非李恪。再者,李二陛下也相信自己的兒子李恪,相信他為人忠厚,不會做出謀害兄弟的事情。

即便是李恪有什麼心思,針對的也不應該是李佑,而是長安的某個皇子才對,所以這不符合常理。尤其是順道把李績也牽涉進來,就更顯得不同尋常,對方可謂是用心良苦,居心叵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