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試圖發現海雯的閃光點,但我總覺得她各方麵都不突出,也許是相處時間太長就習以為常吧,也許她是全麵發展吧。但我的許多朋友每當接觸海雯後,總會誇讚海雯這也是天才,那也不得了,我想僅僅是瞎子摸象罷了。
我總是相信,所有的小孩與生俱來都具備有聰明的天賦,或許有些因人而異。再有每個人的家庭和社會背景不同,都會有天賦被挖掘的時間差。我們許多孩子被迫與別的孩子做比較,用一個簡單的分數標準來區分聰明和不聰明。這種做法無疑對許多小孩的天賦造成忽視和傷害,甚至是毀滅。
當我們的學校隻用一種分數的標準來衡量學生聰明與否時,父母去發掘、引導、培養小孩的天賦就顯得特別重要,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一定要怎樣怎樣,或是整天拿自己的小孩和別人的小孩比較。既然沒有身高的優勢,為什麼一定要和姚明一樣當球星呢?
有時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結果卻大失所望,這種例子也不少聽到。有一對中國夫婦,來美國沒幾年,原來住在租來的公寓樓,學區一般,小孩上學和周圍的同學朋友相處得也很開心。尤其是剛來美國時,鄰居還有好幾個中國小孩,語言和生活上都有朋友互相幫助,在學校學習還不錯,小孩也覺得在美國上學比在國內輕鬆,過得也愉快。
但父母一直希望兒子能上名牌大學,眼看小孩進入高中,夫妻倆為了讓小孩有更美好的前景,決定勒緊褲帶,省吃儉用,在大家公認的好學區買房子,兒子也就轉學到一所很好的高中。
到了新的學校,小孩感到不適應,學習成績也由原來學校的A和B變為了B和C,有時還出現D。離開了往日的好友,又不能融入新的同學群體,孩子感到很孤獨,也失去了以往的歡樂。父母的一片苦心,換來的是兒子的怨恨和學業的退步。
有些明星高中,偏重於培育所謂天才學生,如果學生達不到學校標準,還是別往這種學校擠。程度差就被“放牛吃草”,讓其自生自滅。如此一來,天才不成,反成垃圾。
我一直認為,不論是小孩還是家長,有一點夢想或幻想都不是什麼錯。尤其是小孩,想像是創造的源泉。但也要有理性,尤其是成年人應有更多一些理性,但也要有敢於挑戰的精神。以下是我聽說的關於中國科大少年班的一個故事,不知你聽過沒有?
父母都渴望生個聰明娃娃,以自己小孩的聰明為驕傲。大約在1978年,大陸有一個少年叫寧柏,隻有11歲時,就會寫詩,開中醫藥方,把中學的數理化課本都自學了。這位神童的故事在《人民日報》上報道後,轟動一時。中國科技大學派了兩位老師專程去寧柏家,對他進行麵試,把他破格錄取為科大學生,為此還辦了一個少年班,專門在全國搜羅這些“神童”。
科大少年班在八十年代後名滿天下,可媒體卻再也不提當年中國第一神童的事了。因為當年的第一神童長成了一個凡人。寧柏當初由於盛名之累,沒有敢考研究生,雖然那時科大學生考研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這是一個被聰明所誤的故事,如果沒有盛名之累,寧柏心理壓力沒那麼重,也不至於落到不敢考研究生的程度。許多人天資聰穎,他們雖從來沒有過像寧柏一樣的名聲,可也被聰明耽誤了。
我認為寧柏自己有權力選擇考不考研究生,隻是不論是父母還是周圍的人,也應理性地看待所謂天才,畢竟都是隻有一個腦袋、而非三頭六臂的人。
為人父母都想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鳳,在父母挖掘小孩天賦時更應理性思維,切不可要小孩一步登天之類的宏偉規劃,而青少年時期,很多小孩都有逆反情緒,到時候隻能事與願違。就像想發財就寄托在買彩票中大獎上一樣,成功的係數會有多少呢?還是腳踏實地,因材施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