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美國人相對比較理性、務實。市場競爭過分激烈而影響公司獲利時,他們會心平氣和地去合並以減少開支,防止惡性競爭。所以,華爾街並購的消息天天都有,往日的“敵人”,今天就成了“戰友”,為了共同的利益,就能達到雙贏或多贏。有人說美國人隻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此話不假。
而我們中國許多企業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昔日的“死敵”,今生寧死也不低頭,沒有合作的可能,因為麵子放不下。
你看中西方人的想像也很有意思。西方人夢想會飛,會給神童安上翅膀,稱為小天使。
我們中國人的嫦娥奔月說飛就飛。想像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創造的源泉。今天人類已蹬上了月球,中國的載人衛星也已成功返回。事實表明,還是要借助一定的力量的,這個力量就是“翅膀”。
海雯被哈佛提前錄取,今年是她的學校裏惟一的一個。在她們學校能夠擠入美國一流大學的學生,每年也沒有幾個。於是學校就安排她給低年級的同學演講,傳授交流經驗。我們開始提醒她不要太驕傲,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前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古到今,中國人在科舉的考試製度下,總把中狀元寫入許多故事和戲劇,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頂級人才,而不是去關注他們到底為社會進步作出了多少貢獻。可見,中國從古至今讀書就是為了考試,把考試和分數看成最高目標,難怪根深蒂固,以致影響到現在。常在電視劇中聽到這樣的台詞,那一年的狀元,那一屆的進士,以此論資排輩。其實,現在幹部提拔、職稱評選等許多場合仍然還在排資論輩。
2005年初,哈佛校長勞倫斯·H·薩默斯在全國經濟研究局會議上提出“差異源自性別”的論斷,認為是男女性別差異阻礙了女科學家、女工程師與男同行一爭高下。於是馬上引發了炮轟。據《波士頓環球報》報道,曾經畢業於哈佛大學、現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的生物學家南希·霍普金斯聽到薩默斯演講後,中途氣憤地離開了會場。霍普金斯說:“真是可悲。(哈佛)所有聰明的年輕女性原來竟被一個這樣歧視她們的男性所領導!”。還有5名與會者,其中包括聖克魯斯加州大學的校長丹尼斯·D·登頓,都被薩默斯的言論激怒,紛紛予以駁斥。因此,在美國,不管你是什麼哈佛校長,你得有科學的證據,而不是靠你的名氣和權威說話。
我前些日子在互聯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要以目前中國的人才標準,微軟的比爾·蓋茲這位當今世界最大軟件公司創始人不能算是人才,因為他大學沒有畢業。又如中國海爾集團的CEO張瑞敏沒有學曆,但他卻能應邀登上哈佛大學講壇,而“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的案例也能寫入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材。
美國原來大量從世界各地輸入技術人員和留學生,但今天尤其在“9·11”以後,美國不但把技術技能要求較低的製造業遷往國外,同時也開始大量出口白領職位。科技龍頭老大IBM、微軟等無不在海外大幅擴張,同時也將其許多研發部門設在海外,或把許多業務外包給海外公司。這無疑對美國國內的就業形成了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因此格外引人注意。達特茅斯大學(Dartnouth College)愛利克約翰遜指出:“競爭中要取勝,最關鍵的是發明創造和生產力,如果能夠在這兩方麵保持優勢,美國就能夠繼續享受非常高的生活水平。”他同時指出:有些像編程之類的工作,其實現在已屬於較低級的技術工作,這類工作承包到海外,剩下更為高級的管理工作,應該有利於發揮真正技術的優勢。而美國要保持這種優勢,就要有優秀的人才。麵對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尤其是中小學學生,學業水準有後退的跡象,許多美國人也不斷呼籲美國學校必須更重視教育質量,使美國能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但美國的大學目前還是世界一流的,這大概沒什麼異議,而美國一流大學裏的生源決大多數還是來自美國本土的高中畢業生。對於美國基礎教育的好壞、成功還是失敗,我先不去評說,我相信各人的評價有不同,我們不一定要照搬哪個國家的經驗,但借鑒還是可以的。
在勞力密集型企業開發到一定程度之後,中國的經濟應如何發展呢?我們的教育應當擔負起什麼樣的責任呢?我們應該培養下一代什麼樣的素質和什麼樣的思維呢?將來我們應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
我在網上看到丁學良教授在北京大學作題為《何謂世界一流大學》的演講稿後感慨很多。丁教授1992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他的簡短結論是:
在21世紀這個全球化的紀元,一個中等規模以上的國家,如果不擁有世界水平的大學,那麼它就永遠隻能充當國際分工的小配角,揀人家的殘餘,當“大腦國家”的“手腳”。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我想加一句,愚昧也是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機構、一所大學,它越是對外封閉,愚昧就越容易占上風,愚昧也就越有力量;它越是對外開放,知識就越容易占上風,知識也就越有力量。21世紀的中國,當然不能再付出1960-1970年代那種愚昧就是力量的成本。要看21世紀究竟是誰的世紀,不看別的,就看誰擁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學。
中美文化、教育和思維上的差異還很多很多,我隻是略舉一二,姑且用以說明問題,而且這隻是表麵的,看得見的,深層次的差異那就更多了,需要作為學術去探索和研究。找出二者的差異,才能將中美文化的優點完美地結合起來,用以現代的教育,培養新世紀的中國新型人才。
東西方文化的結合點在哪裏呢?有人說如果把東方人的勤勞、儉樸、努力和刻苦的傳統與西方人的開朗、熱情、創新與冒險的精神完美結合,那麼就能天下無敵,就能開創真正的新世紀。這或許有一定的道理,或許僅僅是一個結合點,還有其他許多閃光的結合點在哪裏呢?
正如哈佛商學院教授所說:選中海爾作為哈佛的案例,正是因為我們看到了海爾不僅學習了西方、日本先進的管理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創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文化,對中國企業尤其具有意義。
我想,海爾學習和創新管理文化的經驗同樣適合每一位中國父母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大家都應學習西方先進教育理念,然後結合中國國情和傳統的文化,創造出適合中國現代教育的先進理念和科學方法,這對中國現階段的家庭教育、中小學教育以及整個人才教育培養都具有非常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