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縣官一聽此言,急得連鞋都沒來得及穿就跑到小姐繡樓上,見李小姐鬢發散亂,麵色潮紅,連唇角都咬出了血,兩眼呆呆地看著手的那幾頁抄錄的殘卷醫書……
李縣官連忙跑過去,問女兒:“怎麼了?”
李小姐看了父親一眼,兩眼的淚就汪出來:“我們不該趕走算命先生的,這些殘卷雖然奇絕,但是還缺少很重要的一部分,若是不能窺視全貌實在是畢生遺憾,死不瞑目呀!”
說著說著,竟然又大笑起來,一邊笑一邊說:“我們這些俗人凡胎,何德何能可以見到這醫聖手本?若能將這些仙方神藥查漏補缺、整理完整,實不枉白白為人一世!”
笑完了接著又哭,哭著說可惜,可惜呀,這些藥方被一人獨占,不能造福黎民百姓,可憐了那些無辜死去的人們……
李縣官就感覺奇怪,就幾個方子,有什麼可重要的呢?於是追問原委,小姐便指著那些方子說:“這些《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的殘卷,隻是整書25卷中的4卷不到,卻已經足夠應付這場瘟疫浩劫,若是全集,你想可當如何?”
“而且,我很早以前就已經在古書中讀到過,漢末‘醫聖’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著就《傷寒雜病論》一書。書中所記的‘傷寒’,實際上正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當然也包括瘟疫這些種種傳染病!
後來,醫聖去世,《傷寒雜病論》開始了它在人世間的流傳。可惜的是漢末時候,造紙術剛剛誕生,紙張尚未大量使用,更沒有印刷術,所以算命先生手中的竹簡本,極有可能是醫聖的手稿!在那個年代,書籍的傳播隻能靠一份份手抄,所以流傳開來十分艱難,而且由於各人理解不同,傳抄的過程中,許多珍貴的章節便出現了篡改和刪減。
到了晉朝,一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在偶然的機會中見到了這本書的原版。當時王叔和手中的書簡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讀著這本斷斷續續的奇書,興奮難耐。也是他,首次利用自己太醫令的身份,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並最終拚全了關於傷寒的部分並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
《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藥方113首,總計5萬餘字,但是要知道,《傷寒雜病論》更名為《傷寒論》,正是因為其中有關於“雜病”的部分,沒了蹤跡……
也就是說,後來世上所流傳的《傷寒雜病論》其實隻是醫聖原書中論述傷寒的部分,而那一段遺失的“奇難雜症”部分,也是直到宋朝宋仁宗時,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裏發現的,雖然後來極力修繕完整,卻還是缺失了其中最後的9卷,這9卷所記載內容為何,無人可知……
而現在,我們盜得的算命先生手中的這《金匱玉函要略方論》4卷,很有可能就是殘缺的那9卷中的其中4卷,其餘的,一定是被他小心藏在某處了,若是我們有機會找齊醫聖生平全著,查漏補缺將這本醫聖奇書拚全了留給萬代後人,別說這萬貫家財,就是再多十倍、百倍,千倍地舍去,也是值得的,就更不用談我一介女流的小小犧牲了。”
李縣官見女兒說得如此中肯堅定,就知道這書有多麼的神奇重要,萬般無奈,隻好再次請人去找算命先生,那算命先生此時也沒走多遠,正寄居在一個農家,縣官派了三撥人去請,都拒不回府。而且將禮物銀兩都扔了出來,那算命先生賭著門,破口大罵李縣官,說什麼烏毛鼠輩無信之徒,不可與之共謀!
那派去的人碰了一鼻子灰挨了一頓臭罵,自然回來也沒有什麼好話,隻將算命先生罵的髒話又添油加醋地跟李縣官彙報了,李縣官勃然大怒,你一介平民,跑江湖的算卦先生,還真把自己當諸葛孔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