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高等院校學生評教體係的探討(1 / 3)

吳濤 徐紅

(浙江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杭州310032)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係對控製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學生評教作為一種重要的評價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由於學生、教師和課程本身都會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由此帶來很多的利弊,不能過分誇大其作用,要防止走入學生評教至上的誤區。應該從兩方麵著手減少其弊端,一是建立合理的評教指標、嚴格的評價步驟和科學的統計分析方法。二是建立教師評教、督導組等其他評價渠道,完善評價體係。

關鍵詞:教學評價教學質量學評教

一、學生評教存在的問題

自1999年以來,國內高等院校連續9年擴招。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預計達540萬人,是1998年的5.25倍,高校在校生人數已達2300萬,躍居世界第一。學生人數激增,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經從“量”逐漸轉化為“質”。在這種情況下,老的教學評價體係在很多新問題麵前都無能為力。因此,建立一套科學的教學評價體係來保證教學質量,刻不容緩,這是每個院校都麵臨的問題。

在西方發達國家院校,學生評教早已被廣泛采用,是教學評價的主要方式。在我國,這方麵的起步比較晚。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應用普及,很多有條件的院校開始采用了網上學生評教的方法。每一位學生可以通過網上教務係統對所學每門課程每位教師從教學方法、教學服務、教學紀律、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方麵進行逐一計分評價。評價結果被用來監控教學質量。在此基礎上,有些院校借鑒美國不少大學的做法,將評價結果作為考核教師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與考核、獎金和晉級直接掛鉤,以促使教師重視教學工作,加強教學投入。

但是,對於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卻存在很大爭議,有的教師認為評價結果能很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有的教師卻認為評價結果不能完全反映實際情況。對於這樣的評價體係對提高教學質量是否起到了促進作用,也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二、學生評教的利弊分析

高校學生評教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理念無疑具有積極作用。現代教育要求教學過程民主化,教師與學生之間是雙向交流、教學互動的平等關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個平等參與者將自己的知識通過以理服人的方式讓學生接受,而學生必須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獨立評判,才能將教師傳授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教師是否提供了學生所需要的東西,學生最有發言權。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是否被激發,自己是否獲得了有益的知識來評判教師的教學效果無疑是合理的,他們也最有條件對教師作出客觀評價。因為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他們與任課教師接觸和交流的時間最多,對教師的教學思想、職業道德、教學方法、教學語言、教學效果感受最深。所以,學生對教學的評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質量。

多年來在許多教育改革措施中,學生隻能極少地參與教學過程與目標,師生之間缺少相互溝通,許多教師的授課內容、方法與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就業需要距離甚遠。很多教師對學生的發展需要以及行為方式了解甚少。深化教育改革,如果不注意傾聽學生的聲音,不增強學生的權利,那麼,任何教改措施都不可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價值的幫助與指導,更不可能建立起一種“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管理機製。

作為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製度,學生評教對改善師生關係,促進學校的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授課質量,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把學生評教結果與教師的考核和晉級直接掛鉤,有利於教師更加重視教學,大力提高教學質量,加大教學投入。這種做法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權、發言權,也有助於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然而現實中對學生評教的結果甚至學生評教本身,都存在很大爭議。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評教結果的準確性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1.和學生的特征相關

(1)年齡大小。不同年級的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值不同。大學一年級、大學二年級的新生剛進入大學,對大學生活有很多憧憬和向往,對教師比較敬畏。在這些低年級學生的評教中,容易取得高分。但到了高年級,學生的新奇感消失,甚至會對以往的學習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而產生種種不滿,並把這種不滿帶入新的學習中,對教師的要求也相應更嚴格,導致不同年級學生的評教標準不同。

(2)學生的專業和學習方向。理工科的學生更喜歡理性嚴謹的教師,而文科學生則更青睞於感性、充滿激情的教師。和性別聯係起來看,理工科的學生往往喜歡更“陽剛型”的教師。

(3)學生參與評教活動的態度。學生參與評價活動時的認真程度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評價中經常會遇到有學生隨意打分,把全部選項都打最高分或者都打最低分,這樣的評價是無效的。對評價活動的宣傳程度和對評價結果的利用情況直接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果學生知道評價隻是純粹的調查問卷,結果對他們沒什麼影響,那麼能認真客觀評價的學生不會超過10%;如果學生知道評價結果會對他們的學習產生正麵的反饋作用,並且與教師的報酬有關,那麼80%以上的學生能認真地進行客觀評價。

(4)某些非理性或理性因素的誤導。學生通常是理智的,他們多半能理性地評價教學。但他們的理性著眼的是當前的需要和對未來的預期,如考試獲得高分,並在以後能找到理想工作。所以,凡是有助於學生順利通過考試的做法,如板書係統全麵,陳述條理分明,普通話標準,控製語速以便於學生做筆記,注重課堂灌輸,便於學生記憶等,都會受到學生的歡迎;而那些深入地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研究成果,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重在探討與交流,並積極傳授學習和思考方法的教師因不能使學生取得良好的考試成績而往往受到學生的排斥。

學生的理智並不穩定。他們的評價會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如他們喜歡教學的輕鬆愉快、課堂的娛樂性、學習內容的通俗淺顯、不用深入分析就直接提供現成答案等。凡是迎合學生的這些非理性需要的教師就會得到學生的好評,這樣的好評卻不能簡單地作為教師教學質量優良的根據。此外,學生對教學的評價有時並不完全針對教學本身,作為非教學因素的情感或情緒也會影響學生的評教,如注重自己外表和形象的教師,善於利用課堂和課外對學生做出關愛姿態的教師會彌補教學的不足而得到良好的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