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學五讀書法下

人之為學固是欲得之於心。體之於身。但不讀書。則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道夫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凡平日所講貫窮究者。不知逐日常見得在心日間否。不然。則隨文逐義。趕期限。不見悅處。恐終無益。

人常讀書。庶幾可以管攝此心。使之常存。橫渠有言。書所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備性有懈。其何可廢。蓋卿初學於敬不能無間斷。隻是才覺間斷。便提起此心。

隻見覺處。便是接續。某要得人隻就讀書上體認義理。日間常讀書。則此心不走作。或隻會事物中滾。則此心易得汨沒。知得如此。便就讀書上體認義得。便可喚轉來。賀孫本心陷溺之久。義理浸灌未透。且宣讀書窮理。常不間斷。則物欲之心自不能勝。而本心之義理自安且固矣。

須是存心與讀書為一事。方得。方子人心不在軀殼裹。如何讀得聖人之書。隻是杜撰鑿空。元與他不相似。個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學者須是收拾此心。令專靜純一。日用動靜間都無馳走散亂。方始看得文字精審。如此方是本領。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仔細。故學者且於靜處收拾教意思在裹。然後虛心去看。則其義理未有不明者也。祖道昔陳烈先生苦無記性。一日讀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為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記得書。遂閉門靜坐。不讀書百餘日。以收放心。卻去讀書。逐一寬無遺。個學者讀書。多緣心不在。故不見道理。聖賢言語之一自分曉。隻略略加意。自見得。若是專心。豈有不見。文蔚心不定。故見理不得。今且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立誌不定。如何讀書。芝讀書有個法。隻是刷刮淨了那心後去看。若不曉得。

又且放心。待它意思好時。又將來看。而今卻說要虛心。

心如何解虛得。而今正要將心在那上麵。義剛讀書。須是要身心都入在這一段裏麵。更不問外麵有何事。方見得一道理出。如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如何卻說個仁在其中。蓋自愛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

則理自然在其中。今人卻一邊去看文字。一國去思量外事。隻是枉費了工夫。不如放下了文字。待打疊教意思靜了。卻去看。祖道學者觀書多走作者。亦恐是根本上功夫未齊整。隻是以紛擾雜亂心去看。不曾以湛然凝定心去看。不若先涵養本原。且將已熟底義理玩味。待其浹洽。然後去看書。便自知。隻是如此。老蘇自述其學為文處有雲。取古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已大異。及其入也。讀之益精。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此無他於學文上功夫有見處。可取以喻今日讀書。其功夫亦合如此、又曰。

看得一兩段,卻且放心胸寬開。不可貪多。又曰。陸子靜當有旁人讀書之說。亦可且如此。

凡人看文字。初看時心尚要走作。道理尚見得未定。

猶沒柰他何。到看得定時。方入規矩。又隻是在印板上麵說相似。都不活。不活。則受用不得。須是玩味反覆。到得熟後。方始會活。方始會動。方有得受用處。若隻恁生記去。這道理使死了。時舉不可終日思量文字。恐成硬將心馳逐了。亦須空間少頃。養精神。又來看。淳讀書間暇。且靜坐。教他心平氣定。見得道理漸次分曉。季劄錄雲庶幾心平氣和可以思索義理這個卻是一身總會處。且如看大學在明明德一句。須常常提醒在這裏。他日長進。亦隻在這裏。人隻是一個心做本。須存得在這裏。

識得他條理脈絡。自有貫通處。賜。季劄錄雲間伊川見人靜坐如何便歎其善學曰這卻是一個總要處又雲大學在明膽德一句當常常提斷能如此便有進步處蓋其原自此發見人隻一心為本存得此心。於事物方知有脈絡貫通處大凡讀書。且要讀。不可隻管思。口中讀。則心中間。而義理自出。某之始學。亦如是爾。更無別法。節學者讀書。須要做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已省一作體察。又雲。讀一句書。須體察這一句。我將來甚處用得。又雲。文字是底固當看。不是底也當看。精底固當看。粗底也當看。震讀書須是虛心切已。虛心方能得聖賢意。切已。則聖賢之言不為虛說。

看文字須是虛心。莫先立已意。少刻都錯了。又曰。

虛心切已。虛心則見道理明。切已。自然體認得出。眾聖人言語。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裏。隻被人不虛心去看。保管外麵捉摸。及看不得。便將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說出。把做聖人意思。淳聖賢言語。當虛心看。不可先自立說去撐住。便斜了。不讀書者。固不足論。讀書者。病又如此。淳凡看書。須虛心看。不要先立說。看一段有下落了。

然後又看一段。須如人受詞訟。聽其說書。然後方可決斷。泳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說。殊害事。蓋既不得正理。又枉費心力。不若虛心靜看。即涵養究索之功。一舉兩得之也。時舉大抵義理。須是且虛心隨他本文正意看。必大讀書遇難處。且須虛心搜討意思。有時有思繹底事。

卻去無思量處得。敬仲問。如先生所言。推求經義。將來到底還別有見處否。曰。若說如釋氏之言有他心通。則無也。但隻見得合如此爾。再問。所說尋求義理。仍須虛心觀之。不知如何是虛心。曰。須退一步思量。次日。又問退一步思量之旨。曰。從來不曾如此做工夫。後亦自難說。今人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