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性綜合治理策略中,操作選擇性的技術可從兩個方麵考慮,①通過增加劑量殺死抗性雜合子或抗性純合子、使用僅產生低水平抗性的化合物、處理最脆弱的生命階段、使用增效劑來抑製解毒機製、或將不同作用方式和代謝方式的藥劑混用,來減少抗性個體的適合度。②通過降低殺蟲劑的使用濃度(使一部分敏感個體在藥劑處理後得以幸存)、減少殺蟲劑的應用次數、使用殘效期短的殺蟲劑、避免使用緩釋劑型、避免在害蟲所有棲息地施藥,從而減少殺蟲劑使用的總體選擇壓。
2.農藥抗藥性治理的目標、手段和方法。農藥抗藥性治理的初步目標:避免害蟲種群抗藥性發展,減緩抗藥性發展速度,使抗藥性種群向較低敏感水平恢複,並使抗藥性保持在某種閾值之下。害蟲的抗藥性治理,通常包括變換農藥類群的使用,或者使用非化學的防治方法,如生物或栽培的防治方法。對害蟲的實際策略包括用藥的劑量和次數;使用當前的而非廣泛應用的方法;使用殘效期短的農藥;僅在害蟲生活史中的某個階段防治;使用農藥混劑;交替、輪換或排列順序用藥;改進農藥劑型;使用增效劑;利用不穩定的抗藥性。
四、抗病蟲育種
在綜合治理中,培育抗病蟲的農作物品種是綜合防治中的一個主要措施。抗病蟲品種的選育在綜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品種所具有抗性又往往與優質、高產的目標相背離,常常是高抗品種表現出品質差、產量低的特性,而優質、高產的品種又最易感病蟲。如何選優淘劣,如用常規雜交育種的方法要組合多次才能得到一個理想的穩定的性狀,而采用轉基因技術,通過基因分類、重組、植入及轉基因植株的培育和遺傳的穩定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作物抗蟲性是作物品種的一種可遺傳特性,品種抗蟲性的強弱是作物與害蟲之間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相互影響的集中表現。在同樣的栽培措施和害蟲數量條件下,抗蟲品種能有效地抵禦害蟲的危害,減輕受害程度或不受害。抗蟲性作物的種植有利於充分發揮防治害蟲的自然因素的作用,收到“預防”的效果;避免或減少公害,有利於環境和自然天敵的保護;節省防治成本,且簡便易行,是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中的重要措施。品種的多基因抗性使有害生物難以形成生物型來對抗植物的抗性。盡管是中抗品種,也可以延緩有害生物發育速度、降低其成活率和繁殖率,有利於協調與田間天敵的作用,抗性品種在減少施藥次數的同時,也就起到了保護天敵的作用。
抗蟲品種與生物防治相結合有利於降低害蟲種群數量,提高天敵昆蟲數量優勢;對於少量能在抗性品種上取食的害蟲,既不能造成危害,還可以為天敵昆蟲提供食料來源;某些選育出的抗性品種,其形態特征有利於天敵昆蟲的活動和起到誘集較多天敵昆蟲的作用,間接地保護天敵;抗性品種可大大地削弱害蟲的生活能力,易於被天敵所寄生或捕食。
利用農作物抗病蟲性防治病蟲害已被實踐證明是一項既經濟又有效的措施。隨著對農作物抗病蟲性評價研究的深入,要求對抗病蟲品質資源進行評價研究,進而在提高豐富抗病蟲性基因和基因綜合體的基礎上,以求得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所獲得的抗病蟲性種質。這不僅為滿足防治當前農業生產中主要病蟲發生危害的需要,而且還可以滿足能預測和未能預測的某些病蟲此起彼伏變化中的防治需要。
資源綜合管理(IRM)
一、土地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