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長期兼顧大、小兩種傳統的研究,認為不僅要從中心來觀察和認識中國,而且也要從四周來了解和分析中國。中心與邊緣本來就不斷疊加重壓,憑借紊亂與秩序的調整建構過程,不斷形成傳統帝國王朝模式,並朝著統一穩定的方向發展。士大夫精英思想與鄉民社會價值取向,盡管不啻天壤之別,但也未嚐沒有交流整合的可能,都構成了認識和了解完整全麵的中國的不可或缺的具體內容。本輯——當然也包括其他已出版的各輯——的欄目編排設計,則大體反映了我們全麵完整地認識傳統中國的目的訴求。其中吳國凱先生分析《易經》哲學的現代性發展,劉梅蘭等人討論李約瑟難題,均說明傳統資源可供創造性的空間或前景依然很大,即使回溯先秦以迄宋明時代,亦可發觀儒家思想不乏科學精神。其他如王勝軍討論張伯行既尊奉朱學,又兼采王學,頗能反映清代理學發展的一般特點。張誌強、任雯則具體分析阮籍的死亡思想,呈現出實存生命麵對死亡難以逃遁的困境。都以發人深思,值得推薦一讀。
宗教方麵的研究亦不可避免地涉及大、小兩種傳統,隋思喜探討了北宋道教理論的轉型,認為佛道由“對抗”而“對話”,乃是其中一大刺激因素,體現了尊重和吸取超越性智慧的新精神。而青岩、沿河、梵淨山等地區的個案調查,則反映了宗教發展的多重地域麵相,有利於從更深廣的層麵認識傳統中國,觸摸地方信仰世界所呈現出來的外在文化景觀。而隻要是真誠的學術研究,懷抱純淨的人文關懷,無論涉及任何認識領域,關聯任何地理區位,都有裨於走進中國文化的世界;並透過中國文化的了解,更好地把握我們自身當下的處境,獲得更大的主體性修身和認知的自由。
清水江學的研究近年來頗受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其中一大原因便是大量契約文書的征集、整理和利用。欒成顯先生從宏觀視域出發,介紹了明清文書檔案的地域遺存狀況;其中也有部分文字涉及清水江文書,大有裨於全國範圍內的自我評估和自我定位。張新民的調查手記則圍繞清水江文書的釋讀問題而展開,亦有助於我們順著作者的視角進入“活態”的曆史時空場域。龍澤江、程澤時均利用清水江契約文書等第一手資料,分別探討了地方邊緣族群的國家認同,以及影響甚大的木行“當江”利權分配,既關係宗族秩序的建構,也涉及史實的辨析澄清。他們的研究成果足以說明,無論衡以取材題域或人才隊伍,清水江學研究的陣容已在明顯壯大,清水江學的未來遠景亦極為誘人。至於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擬推動清水江學專門學科迅速發展的思路,透過《開創文書學研究的新天地》一文,亦可獲得大致的了解;該文為較少加工潤色的完整原始筆錄,細心的讀者均可從中發現來自四麵八方關注和支持的聲音。而“苗疆走廊”、“清水江學”、“清水江文明”等一係列概念的提出,則是為了以區域——地方性與民族性統一的方法論原則——研究的方式,包容更多的具有複雜社會結構關係的民族群體,采取多學科比觀互照或交叉研究的致思進路,推動相關領域獲取更多的紮實而深入的學術成果。
最後,尚要感謝王鍈先生惠賜專稿,感謝何銳先生長期擔任責任編輯所付出的心血。眾多年青博士關注和參與辦刊的熱情,也讓我們看到了薪火相傳的學術繁榮的希望。
貴州省中華傳統文化與貴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人文世界》編輯部
2012年3月23日於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勵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