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活動對農村生態環境有什麼影響

農村生態環境與城市生態環境有很大不同,這裏人口較為稀疏,就組成生態係統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部分來說,生產者是足夠充分的,多餘的生產量也有足夠的分解者進行分解,除了太陽能外,它不需要得到外界係統的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即可維護自身的平衡與運作,因此,在農村生態係統中不會產生像城市生態係統中那樣的交通紊亂、廢物堆積、汙染嚴重,需要從外界大量引入能量、物質流等問題。

但農村生態係統與自然生態係統也不同,當自然環境開墾為農田後,生態係統就發生了根本變化:原來多種動植物並存的穩定生態群落變成了單一物種的人工生態群帶;原來生態係統中正常的平衡關係遭到破壞;原先的生產物質通過微生物的分解把營養物質還給了土壤,而現在的農業生態係統則是大部分隨著作物收獲被帶到土壤之外,被城市、農村的居民所消費,土壤中的營養物質逐漸被帶走,而得不到科學合理的補充,於是使土壤質量趨於惡化;原先的土壤常年有穩定的生物群落所保護,因而水土流失強度很小,土壤溫度大,而現在的農田生態係統則因物種單一,覆蓋麵小,加上疏鬆土壤等人工過程,使得水土流失強度很大,並易於發生洪水、幹旱等自然災害。因此,人類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滿足人類對各種農作物需求的同時,也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許多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由於人類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活動,也麵臨著一係列嚴重的問題,急需得到人類的重視和關注。

我國自然環境的現狀如何

我國土地總量雖然較大,土地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麵積隻有08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麵積占國土麵積的6927%,所構成的複雜地形地質條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質新構造運動較活躍,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嚴重,同時,還有分布廣泛、類型多樣、演變迅速的生態環境脆弱帶,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凍土及石山、裸地等麵積就占國土麵積的28%,此外還有沼澤、灘塗、荒漠、荒山等利用難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我國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幹燥。我國降水量地區和年內、年際變化大,導致全國範圍內旱澇災害頻繁,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我國暴雨強度大、分布廣,是易造成洪澇、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的重要原因。在我國獨特的地質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壞,水熱優勢則立即會轉化為強烈的破壞力量。

我國水土流失情況怎樣

據國務院公布的遙感調查結果,1989年底我國輕度以上的土壤侵蝕麵積為367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麵積的38%,其中水蝕麵積179萬平方公裏,風蝕麵積188平方公裏,全國平均每年因人為活動新增水土流失麵積達1萬平方公裏,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億噸,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億噸是耕地土壤。隨著地表沃土的流失,帶走了大量的有機質和碳、磷、鉀養分,土層越來越薄,直接導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麵積減少。建國以來,因水土流失而毀掉的耕地已達270多萬公頃。經過建國50年來的治理,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好轉,但總體上我國水土流失仍然嚴重的形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20世紀80年代末到1997年底,我國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仍然嚴重的形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20世紀80年代末到1997年底,我國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麵積共1249萬平方公裏,隻占七大江河水土流失麵積的776%。長江流域現有水土流失麵積高達56萬平方公裏,約占全流域麵積的315%,年土壤侵蝕總量達24億噸,其中上遊水土流失麵積352萬平方公裏,年土壤侵蝕量達156億噸。黃河流域年土壤侵蝕總量達24億噸,其中上遊水土流失麵積達454萬平方公裏,占該區土地總麵積的709%,約占全流域麵積的60%,土壤侵蝕模數平均每平方公裏達400噸,每年流入黃河的16億噸泥沙有80%都來自該區。海河流域水土流失麵積108萬平方公裏,約為全流域麵積的1/3,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麵積約564萬平方公裏,為全流域總麵積的1/5,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麵積約為548萬平方公裏,為全流域的1/8,太湖流域水土流失麵積約為026萬平方公裏,占全流域麵積的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