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態防治措施。主要通過調節棚內溫濕度、改善光照條件、調節空氣等生態措施,促進蔬菜健康成長,抑製病蟲害的發生。①“五改一增加”。即改有滴膜為無滴膜,改棚內露地為地膜全覆蓋種植,改平畦栽培為高壟栽培,改明水灌溉為膜下暗灌,改大棚中部防風為棚脊高處防風;增加棚前沿防水溝,集棚膜水於溝內排除滲入地下,減少棚內水分蒸發。②在冬季大棚的灌水上,掌握“三不澆三澆三控”技術,即陰天不澆晴天澆,上午不澆下午澆,明水不澆暗水澆;苗期控製澆水,連陰天控製澆水,低溫控製澆水。③在防治病蟲害上,能用煙霧劑和粉塵劑防治的不用噴霧防治,減少棚內濕度。④常擦拭棚膜,保持棚膜的良好透光,增加光照,提高溫度,降低相對濕度。⑤冬季防凍害,通過加厚牆體、雙膜覆蓋,采用壓膜線壓膜減少孔洞,加大棚體,挖防寒溝等措施,提高棚室的保溫效果,從而有效地減輕了蔬菜的凍害和生理病害。

什麼是物理防治措施

1.曬種、溫湯浸種。播種或浸種催芽前,將種子曬2~3天,可利用陽光殺滅附在種子上的病菌;茄、瓜、果類的種子用55℃溫水浸種10~15分鍾,能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用10%的鹽水浸種10分鍾,可將混入種子裏的菌核病殘體及病菌漂出和殺滅,然後用清水衝洗種子,播種,可防菌核病,用此法也可防治種子線蟲病。

2.利用太陽能高溫消毒、滅病滅蟲。菜農常用方法是高溫悶棚或烤棚,夏季休閑期間,將大棚覆蓋後密閉選晴天悶曬增溫,可達60℃~70℃,高溫悶棚5~7天可殺滅土壤中的多種病蟲害。

3.嫁接栽培。利用黑籽南瓜嫁接黃瓜、西葫蘆,能有效地防治枯萎病、灰黴病,且抗病性和豐產性高。

4.誘殺。利用白粉虱、蚜蟲的趨黃性,在棚內設置黃油板、黃水盆等誘殺害蟲。

5.噴灑無毒保護劑和保健劑。蔬菜葉麵噴灑巴母蘭400~500倍液,可使葉麵形成高分子無毒脂膜,起預防汙染效果;葉麵噴施植物健生素,可增加植株抗蟲病害的能力,且無腐蝕、無汙染,安全方便。

怎樣科學合理施用農藥

1.嚴禁在蔬菜上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如呋喃丹、3911、1605、甲基1605、1059、甲基異柳磷、久效磷、磷胺、甲胺磷、氧化樂果、磷化鋅、磷化鋁、殺蟲脒、氟乙酰胺、六六六、滴滴涕、有機汞製劑等,都禁止在蔬菜上使用。

2.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如敵百蟲、鋅硫磷、馬拉硫磷、多菌磷、托布津等。嚴格執行農藥的安全使用標準,控製用藥次數,用藥濃度和注意用藥安全間隔期,特別注重在安全時期采收食用。

什麼是作物病蟲害的生態防治(防蟲網)

在果園和菜園裏覆蓋防蟲網,具有以下作用:

1.有效防止害蟲危害作物。

2.緩解暴雨、冰雹對作物的衝擊,減少作物機械損傷,降低作物病害的發生。

3.調節棚內氣溫和地溫,創造適宜作物生長的溫度條件。

4.降低作物生長期內化學農藥的施用量。

農作物為什麼要提倡輪作

輪作是指同一塊地上有計劃地按順序輪種不同類型的作物和不同類型的複種形式稱為輪作。同一塊地上長期連年種植一種作物或一種複種形式稱為連作,又叫重茬;兩年連作稱為迎茬。連作常引起減產,容易導致“土壤病”現象,這是因為:

1.每種作物都有一些專門為害的病、蟲、雜草。連作可使這些病、蟲、雜草周而複始地惡性循環式地感染危害,如黃瓜的霜黴病、根腐病、跗線蟎;番茄病毒病、晚疫病、辣椒的青枯病、立枯病等。

2.不同作物吸收土壤中的營養元素的種類、數量及比例各不相同,根係深淺與吸收水肥的能力也各不相同。長期種植一種作物,因其根係總是停留在同一水平上,該作物大量吸收某種特需營養元素後,就會造成土壤養分的偏耗,使土壤營養元素失去平衡。如禾穀類作物對氮、磷、矽吸收較多,對鈣吸收較少,而且豆科作物對鈣、磷、氮吸收較多,對矽吸收較少,但由於根瘤的固氮作用及根、葉殘留物較多,種豆科作物之後,土壤含氮量較高,土壤較疏鬆;葉菜類、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其根係分泌有機酸,可使土壤中難溶性的磷得以溶解和吸收,具有富集土壤磷的功能。但多數作物對固定在土壤中的磷卻難以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