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原名敦實,字茂叔,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生於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一○一七年),卒於神宗熙寧六年(公元一○七三年)。

周敦頤專研易學,程頤曾以他與邵雍相比。二程語錄記王拱辰見周敦頤,受拜,坐間周敦頤見大風起,講風天小畜卦,王拱辰說:

“適來不知,受卻公拜,今卻當請納拜”,可見他善於講易。據潘興嗣所撰周敦頤墓誌,他的著作有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和詩十卷。

南宋度正引傅耆家集載,周敦頤嘉佑朝任合州僉判時,曾以所著說示博耆,後到零陵又寄示所改同人說,應該就是易說的一部分。現存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和少數詩文。

從現存詩文看來,周敦頤雖未離仕途,卻喜歡以誌在退隱自相標榜。呂陶說他“常自誦曰:俯仰不怍,用舍惟道,行將遁去山林,以全吾思”(送周茂叔殿丞序,按今本淨德集未收)。他有許多題名山道觀的慕道詩。在讀英真君丹訣詩中,周敦頤表示相信陳搏“蓋得陰陽造化機”(周濂溪集,正誼堂本,卷八),此“英真君丹訣”即所謂陰真君長生金丹訣,是當時流行的道教書。由此可見他受道教的影響之深。

在張木式、朱熹以前,周敦頤在學術上的地位是不高的。二程雖曾向他問學,對他並不很尊崇;相反的,北宋時推崇他的則是蜀黨的蘇軾、黃庭堅、孔平仲以及蘇黃的友人僧道潛等,如黃庭堅便稱讚周敦頤“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潛月”,這是由於周敦頤的次子燾與蘇軾有密切關係之故(見何棄仲營道齋詩序)。

周敦頤的思想也屬於象數學,而且比司馬光、邵雍更接近於北宋象數學的正宗。何平仲贈周茂叔詩說他“智深太易知幽賾,樂本鹹池得正聲”,即指他熟習易理,兼擅音律,這正是象數學的家數。因此,在論述周敦頤的思想之前,我們應首先就北宋象數學作一總的考察。

宋代的象數學實際上是緯學,特別是易緯的繼續。象教學所論述的所謂河圖洛書、卦變卦氣,推源都出於緯書和接近易緯的京房焦贛之學。謝良佐的弟子朱震在漢上易卦圖和進周易表中,曾列舉了北宋象數學的傳統。他所說的可繪為下表:

這一譜係有很多人信以為真,但仔細考證,其實大部毫無根據。

陳摶是宋代的一個傳奇人物,如果龍圖序(宋文鑒卷八五)確出自他的手筆,他也可算易緯派的象數學者之一,但他決不是宋代象數學的宗祖。在河圖洛書一係中,範諤昌是真宗時人,著有易證墜簡。據郡齋讀書誌引,他自稱學出於李處約、許堅。許堅在馬令南唐書有傳,是一個道士,他是否李處約的弟子,李處約是否李溉,李溉是否種放的弟子,都是疑問。在先天圖一係中,穆修以下是可信的,而邵雍的弟子孫明說穆修以上不得其詳。邵雍之學出於陳摶之說,其實是邵伯溫借以打擊鄭一派易學的手段(詳見邵伯溫易學辨惑)。至於周敦頤之學上承穆修,更屬無稽。總之,朱震的目的是想建立象數學的“道統”,因而強把各個並無關係的學派牽合在一起。

北宋象數學以易緯的後裔為正宗,可以劉牧作為代表。劉牧是範仲淹、孫複的弟子,和周敦頤一樣,也為富弼所重視,著有周易注十一卷、卦德通論一卷、鉤隱圖三卷。郡齋讀書誌說:“仁宗時言數者皆宗之。”我們看現存的鉤隱圖,所引緯候很多,和李溉卦氣圖本於易緯是類謀相同,都是象數學出自易緯的例證。

劉牧的思想基本上不外於緯學窠臼,如他說:“太極者,一氣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一氣所判,是曰兩儀。”(鉤隱圖卷上太極生兩儀“兩儀變易而生四象,四象變易而生八卦,重卦六十四卦,於是乎天下之能事畢矣。”(同上)

序劉牧認為具體的事物“形”或“器”是由無具體內容的象數所派生的,即:“象者,形上之應,原其本,則形由象生,象由數生。”(同上)

數是基本的,而數中“天一”和“天五”更是最基本的,他說:“天五為變化之始,散在五行之位,故中無定象,又天一居尊而不動,以用天德也。天一者,象之始也,有生之宗也,為造化之主,故居尊而不動也。”(同上卷上論下“太極”雖然“無數與象”,但天一“象乎太極”(遺論九事大衍之數五十)。

在劉牧的象數係統中,“太極”在象數之先,象數又在形器之先。

劉牧特別說明,“太極”與象數都屬於形而上之道,外此則是形而下之器。他說:“學者莫洞其旨,蓋由象與形不析有無之義也,道與器未分上下之理也。地六而上謂之道,地六而下謂之器也。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止有四象,未著乎形體,故曰‘形而上者謂之道’也。天五運乎變化,上駕天一、下生地六,水之數也;下駕地二、上生天七,火之數也;右駕天三、左生地八,木之數也;左駕地四、右生天九,金之數也;地十應五而居中,土之數也,此則已著乎形體,故曰‘形而下者謂之器’。”(釣隱圖卷中論中這就是說,象是無,而形(五行)是有,形生於象即有生於無。因此,劉牧的“太極”沒有物質的意義。

劉牧以抽空了的、形式的、符號的五數代替了五行的物質因素,所以他所說的“氣”也不含有任何物質的意義,他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數也。至於天五,則居中而主乎變化,不知何物也,強名曰‘中和之氣’,不知所以然而然也。”(同上卷上天五天五是數,稱為氣,同樣的天一地六等也稱為“一陰一陽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