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則不能通微通微睿也。不思索。則不能通乎幾微。

不睿。則不能無不通無不通。聖也。不通微。則不能造乎聖人。

是則無不通。生於通微謂聖生於睿。

通微生於思睿生於思也。

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凶之幾也思之至。可以作聖而無不通。其次亦可以見幾通微。

而不陷於咎。幾是事之端緒。有端緒方有討頭處。這方是用得思。

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幾者。吉凶之先見者也。作猶行也。謂避禍也不待終日。去之速也。言明哲之君子。見幾明而避禍速也。即可以速。則速之時耳。周子引此以證睿也。

又曰。知幾其神乎知幾。比之見幾則又神妙不測。非他人所可知耳。引之以證聖也。

誌學第十

此言所誌所學之正。而見聖賢之心也。

聖希天希。望也。字本作。大而化之之謂。聖人不敢自以為足。而望同於天。則法天而行。書曰。明王奉若天道。

無非法天者。大事大法天。小事小法天。則聖人一動一靜。即太極之動靜焉。

賢希聖才德出眾之賢人。不敢自以為勝。而望同於聖人。則又法聖人而行焉。孟子曰。乃所願則學孔子。又曰法先王而過者。未之有也。

士希賢士。學者之稱也。學者見賢而思齊焉。

伊尹。顏淵。大賢也伊尹。湯之學焉。而後臣之者也。顏淵。孔子弟子也。二人學之大者也。

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堯。唐帝名。舜。虞帝名。二帝乃五帝之盛帝。百聖之至聖。為人倫之至。為君道之極焉。故伊尹欲其君為堯舜而不得。則其心愧恥。

一夫不得其所。若撻於市撻於市。恥之甚也。且堯舜君民。一民饑。曰我饑之。一民寒。曰我寒之。一民失所。曰時予之辜。伊尹以一夫不得其所而愧恥之甚者。以己不能左右厥辟宅師。其心亦堯舜之心也。

顏淵不遷怒遷。移也。怒於甲者不移於乙。

不貳過貳。複也。過於前者不複於後。顏子克己之功至於如此。

三月不違仁則無私欲而有其德也。二人所為皆賢人之事也。

誌伊尹之所誌伊尹之誌。致君澤民是公天下之心。士希賢。而誌伊尹之所誌。則亦不誌於私矣。

學顏子之所學顏子之學。克己複禮傳聖人之道。士希賢。而學顏子之所學。則又豈自小之學哉。

過則聖誌學伊顏而過。則為聖人。

用則賢誌不伊顏麵及之。則為賢。

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誌此誌。學此學。而雖不到伊顏地位。則亦不失於善名。三者隨其用之淺深以為所至之近遠。不失令名。以其有為善之實也。胡氏曰。周子患人以發策決科。榮身肥家。希世取寵為事也。故曰誌伊尹之所誌。患人以廣聞見。工文詞。矜智能。慕空寂為事也。故曰。學顏子之所學。人能誌此誌。而學此學。則知此書之包括至大而無窮矣。或問。伊尹之誌。顏子之學。固如此矣。而卻不知伊尹之學。顏子之誌如何。端曰。伊尹之誌固是在於行道。

然道非學無以明。不明何以行耶。大抵古人之學。本欲行道。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凡所以治國平天下者。無不理會。但方處畝之時。不敢言必於大用耳。

及三聘。幡然便一向如此做去。其自言曰。予天民之先覺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此便是堯舜事業。看二典之書。堯舜所以卷舒作用。直如此熟。若雖誌於行道。而自家所學原未有本領。如何便能舉而措天下乎。若夫顏子之學固欲明道。然而又未嚐不欲其道之行也。觀其問為邦。

而夫子告以四代之禮樂。及放鄭聲。遠佞人。其言誌一則曰。願無伐善。無施勞。二則曰。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

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室家無離曠之思。千載無戰鬥之患。而勇辨者地所施用焉。然則顏子之誌。又豈非堯舜君民而公天下之心哉。

順化第十一

此明天地聖人同一道而已也。

天以陽生萬物天以陽氣生萬物。觀春夏之生長可見矣。

以陰成萬物天以陰氣成萬物。觀秋冬之收成可見矣。

生。仁也天之生物之道。便是仁。

成。義也天之成物之道。便是義。蓋陰陽無二氣。仁義無二道。道氣無二機。隻是一個消長而已耳。

故聖人在上故聖人在君師之位。而參天地以讚化育。

以仁育萬物則以所得天地生物之心。而曰仁者。養萬物而使之無不遂其生。

以義正萬物以所得天地成物之心。而曰義者。正萬民而使之無不得其正。所謂定之以仁義。

天道行而萬物順天道之仁義行。而萬物順者。榮悴開落之不違時也。

聖德修而萬民化聖德之仁義修而萬民化者。語默行止之各得其正也。

大順大化。不見其跡天地之大順。聖人之大化。不待徵於色。發於聲。故不見其跡。

莫知其然之謂神人莫知其所以然之妙。故謂之神焉。此言天地聖人其道一也。

故天下之眾。本在一人天下之本在君。而君正莫不正也。

道豈遠乎哉君之道在心。則至近也。

術豈多乎哉心之術在仁義。則至簡也。

治第十二

此明治道之要。在乎君心之一而已也。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十室。小邑也。十室之小邑。人至少而宰之者欲逐個人提耳而教誨之。尚且不能及。

況天下之廣。兆民之眾哉何況君天下之至多者。可遂個人親自教誨之。而使同歸於善哉。

曰。純其心而已矣純者不雜之謂。心謂人君之心。言君天下而欲兆民一於善。隻在純一人之心而止矣。

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仁義禮智。五行之德也。動靜。陰陽之用。而言貌視聽。五行之事也。德不言信。事不言思者。欲其不違則固以思為主。而必求是四者之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