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猶天不言而四時行百物生也。朱子又曰。夫子之道如天。惟顏子得之。夫子許多大意思。盡在顏子身上發見。
譬如天地生一瑞物。即此物上盡可以見天地和粹之氣。謂之發者。乃亦足以發之。發不必待顏子言。而後謂之發也。顏子所以發聖人之蘊。恐不可以一事而言。蓋聖人全體大用。無不一一於顏子身上發見也。
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若夫凡常之人才有一聞知。恐怕人不速知己之有也。
急人在而名也既急欲人知己而求其名。薄亦甚矣。
則其淺薄尤甚矣蓋聖凡異品。高下懸絕。有不待較而明者。其言此者。正以深厚之極。警夫淺薄之尤耳。然於聖人言深而不言厚。常人言薄而不言淺。深則厚。淺則薄。上言首。下言尾。互文以明之也。
精蘊第三十
此言伏羲之精蘊無所不包。而因作易以發之也。
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謂伏羲也。精者。精微之意。書前之易。至約之理也伏羲畫卦。專以明此而已。
聖人之蘊。因卦以發蘊中所畜之名。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凶之理。進退存亡之道。至廣之業也。有卦則因以形矣。
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卦若不畫。則聖人精微之意不可得而見焉。
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得而聞微。無也。殆。將也。悉。詳盡也。若無卦。則聖人中之畜。將不可畫得而聞焉。
易何止五經之源易。易書也。五經者。書。詩。禮。樂。春秋也。陰陽有自然之變。卦畫有自然之體。此易之為書。所以為文字之祖。義理之宗也。然不止此。
其天地鬼神之奧乎蓋凡管於陰陽者。雖天地之大。鬼神之幽。其理莫不具於卦畫之中焉。此聖人之精蘊所以必於此而寄之也。愚按。太極圖說以精字對真字。則真理也。精。氣也。此章以精字對蘊字。則精者。至約之理也。蘊者。至廣之業也。上章聖人之蘊。則以道言理也。先輩用之。豈苟雲乎哉乾損益動第三十一
此論易而明聖人之蘊也。
君子乾乾。不息於誠此句乾卦爻辭。乾乾不息於誠。便是修德的事。
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懲忿窒欲。是損卦大象。遷善改過。是益卦大象。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遷善當如風之速。改過當如電之決。修德者必須如此。而後能至於成德。
乾之用。其善是其字亦是莫字。是。此也。指去惡進善而言也。且乾之體固自健而不息。而其用則莫善於去惡進善焉。
損益之大莫是過損益二卦之大義。亦莫過於去惡進善也。
聖人之旨深哉聖人作易之旨意深矣哉。周子以此而發明思誠之方。
蓋乾乾不息者體也。去惡善者用也。無體則用無以行。無用則體無以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
吉凶悔吝生乎動動者。卦之兆。實人事之符也。吉則善之應。福之占也。悔吝。惡之應。禍之占也。而吉悔吝之占。由是而生焉。
噫噫者。傷痛之聲。蓋悼昏憫遇之意也。
吉一而已四者一善而三惡。故人之所值。福常少而禍常多。
動可不慎乎戒占者之動不可不謹也。此章論易所謂聖人之蘊家人睽複無妄第三十二
此亦論易而明聖人之蘊也。
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身謂君身。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是則治天下之本。在乎君身之修而已。故曰。君子之守。
修其身而天下平。
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則。謂物之可視以為法者。猶俗言則例則樣也。家亦君之家也。君能忄享敘九族。則家道理而和焉。天下之家視以為法也。
本必端身必正。
端本。誠心而已矣正身之道。在誠其心而止爾。心不誠則身不可正焉。
則必善家必齊。
善則。和親而已矣齊家之道。在和其親而止爾。親不和。則家不可齊焉。
家難而天下易治家難而治天下易。何也。家親而天下疏也。
親者難處。疏者易裁。然不先其難。亦未有能其易者。
家人離必起於婦人一家之人雖同氣同枝。而亦離心離德相仇相隙者。必起於婦人之離間也。
故睽次家人睽次家人。易卦之序。
以二女同居而誌不同行也二女以下。睽彖傳文。二女謂睽卦。兌下離上。兌。
少女。離。中女也。陰柔之性。外和悅而猜嫌。故同居而異誌焉。
堯所以厘降二女於媯汭。舜可禪乎。吾茲試矣。
厘。理也。降。下也。二女。娥皇。女英也。媯。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禪。傳與也。茲。此也。試驗可否也。堯理治下嫁二女於舜。將以試舜而授之天下也。
是治天下觀於家此所以治天下者。必觀其治家也。
治家觀身而已矣治家者觀其修身而止爾。
身端。心誠之謂也身之所以正者。以其心之無不誠也。
誠心複其不善之動而已矣所以誠心者。不善之動息於外。則善心之生於內者。
無不實矣。
不善之動。妄也妄者。人為之偽。
妄複。則無妄矣妄去。則是無妄。
無妄則誠矣程子曰。無妄則謂誠。誠者。天理之真也。
故無妄次複無妄次複。亦卦之序。
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先王以下引無妄卦大象。以明對時育物。惟至誠者能之。
深哉而讚其旨之深也。此章發明四卦。家人。睽。複。無妄。亦皆所謂聖人之蘊。西山真氏曰。心不誠。則私意邪念紛紛交作。欲身之修得乎。親不和。則閨門乖戾。情意隔絕。欲家之正得乎。夫治家之難。所以深於治國者。門內尚恩易於掩義。世之人固有勉於治外者矣。至其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