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交於陰而生蹄角之類也。剛交於柔而生根亥之類也。陰交於陽而生羽翼之類也。柔交於剛而生枝幹之類也。天交於地。地交於天。故有羽而走者。足而騰者。草中有木。木中有草也。各以類而推之。則生物之類不逃數矣。走者便於下。飛者利於上。從其類也。

陸中之物水中必具者猶影象也。陸多走水多飛者交也。是故巨於陸者必細於水。巨於水者必細於陸也。

虎豹之毛猶草也。鷹之羽猶水也。

木者星之子。是以果實象之。

葉。陰也。華實。陽也。枝葉軟而根幹堅也。

人之骨巨而體繁。木之幹巨而葉繁。應天地之數也。

動者體橫。植者體縱。人宜橫而反縱也。

飛者有翅。走者有趾。人之兩手。翅也。兩足。趾也。

飛者食木。走者食草。人皆兼之而又食飛走也。故最貴於萬物也。

體必交而後生。故陽與剛交而生心肺。陽與柔交而生肝膽。柔與陰交而生腎與膀胱。剛與陰交而生脾胃。心生目。膽生耳。脾生鼻。腎生口。肺生骨。肝生肉。胃生髓。膀胱生血。故乾為心。兌為脾。離為膽。震為腎。坤為血。艮為肉。坎為髓。巽為骨。泰為目。中孚為鼻。既濟為耳。順為口。大過為肺。未濟為胃。小過為肝。否為膀胱。

天地有八象。人有十六象。何也。合天地而生人。合父母而生子。故有十六象也。

心居肺。膽居肝。何也。言性者必歸之天。言體者必歸之地。地中有天。石中有火。是以心膽象之也。心膽之倒懸。何也。草木者地之本體也。人與草木反生。是以倒懸也。口目橫而鼻縱。何也。體必交也。故動者宜縱而反橫。植者宜橫而反縱。皆交也。

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支。是以指節可以觀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乎指掌矣。可不貴之哉。

神統於心。氣統於腎。形統於首。形氣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人之四支各有脈也。一脈三部。一部三候。以應天數也。

心藏神。腎藏精。脾藏魂。膽藏魄。胃受物而化之。

傳氣於肺。傳血於肝。而傳水穀於脬腸矣。天圓而地方。

天南高而北下。是以望之如倚蓋焉。地東南下西北高。是以東南多水西北多山也。天覆地。地載天。天地相函。故天上有地。地上有天。

天渾渾於上而不可測也。故觀鬥數以占天也。鬥之所建。天之行也。魁建子。杓建寅。星以寅為晝也。鬥有七星。是以晝不過乎十分也。

天行所以為晝夜。日行所以為寒暑。夏淺冬深。天地之交也。左旋右行。天日之交也。

日朝在東。夕在西。隨天之行也。夏在北。冬在南。

隨天之交也。天一周而超一星。應日之行也。春酉正。夏午正。秋卯正。冬子正。應日之交也。

日以遲為進。月以疾為退。日月一會而加半日減半日。是以為閏日也。日一大運而進六日。月一大運而退六日。是以為閏差也。

日行陽庭則盈。行陰庭則縮。賓主之道也。月去日則明盈而遲。近日則生而疾。君臣之義也。

陽消則生陰。故日下而月西出也。陰盛則敵陽。故日望而月東出也。天為父。日為子。故天左旋。日右行。日為夫。月為婦。故日東出月西生也。

日月相食。數之交也。日望月則月食。月掩日則日食。猶木火之相克也。是以君子用智。小人用力。

日隨天而轉。月隨日而行。星隨月而見。故星法月。

月法日。日法天。天半明半晦。日半盈半縮。月半虧半盈。星半動半靜。陰陽之變化。天晝夜常見。日見於晝。

月見於夜。而半不見。星半見於夜。貴賤之等也。

月晝可見也。故為陽中之陰。星。夜可見也。故為陰中之陽。

天奇而地耦。是以占天文者觀星而已。察地理者觀山水而已。觀星而天體見矣。觀山水而地體見矣。天體容物。地體負物。是故體幾於道也。

極南大暑。極北大寒。故南融而北結。萬物之死地也。夏則日隨鬥而北。冬則日隨鬥而南。故天地交而寒暑和。寒暑和而物乃生也。

天以剛為德。故柔者不見。地以柔為體。故剛者不生。是以震巽天之陽也。地陰也。有陽而陰效之。故至陰者辰也。至陽者日也。皆在乎天而地則水火而已。是以地上皆有質之物。陰伏陽而形質生。陽伏陰而性情生。是以陽生陰。陰生陽。陽克陰。陰克陽。陽之不可伏者不見於地。陰之不可克者不見於天。伏陽之少者其體必柔。是以畏陽而為陽所用。伏陽之多者其體必剛。是以禦陽而為陰所用。故水火動而隨陽。土石靜而隨陰也。

陽生陰。故水先成。陰生陽。故火後成。陰陽相生也。體性相須也。是以陽去則陰竭。陰盡則陽滅。

金火相守則流。火木相得則然。從其類也。水遇寒則結。遇火則竭。從其所勝也。

陽得陰而為雨。陰得陽而為風。剛得柔而為雲。柔得剛而為雷。無陰則不能為雨。無陽則不能為雷。雨柔也而屬陰。陰不能獨立。故待陽而後興。雷剛也屬體。體不能自用。必待陽而後發也。

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數。數立則象生。象生則言用。言用則意顯。象數則筌蹄也。言意則魚兔也。得魚兔而忘筌蹄則可也。以筌蹄而求魚兔則未見其得也。

天變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貞。易之變也。人行而天應之。故吉凶悔吝。易之應也。以元亨為變則利貞為應。以吉凶為應則悔吝為變。元則吉。吉則利應之。亨則凶。凶則應之以貞。悔則吉。吝則凶。是以變中有應。應中有變也。變中之應。天道也。故元為變。則亨應也。利為變。

則應之以貞。應中之變。人事也。故變則凶。應則吉。變則吝。應則悔也。悔者吉之兆也。吝者凶之本。是以君子從天不從人。元者春也。仁也。春者時之始。仁者德之長。時則未盛而德足以長人。故言德而不言時。亨者夏也。禮也。夏者時之盛。禮者德之文。盛則必衰而文不足兼之。故言時而不言德。故曰大哉乾元而上之有悔也。利者秋也。義也。秋者時之成。義者德之方。萬物方成而獲利。義者不通於利。故言時而不言德也。貞者冬也。智也。冬者時之末。智者德之衰。貞則吉。不貞則凶。故言德而不言時也。故曰。利貞者性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