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教師應具備的師德修養(3)(1 / 3)

1.對教師的調節和教育作用。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具有糾正教師的行為和指導教師實踐活動能力,促使教師的行為實現從現有到應有的轉化,引導和激發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調節好社會整體和個人的關係。社會輿論是影響和調節教師行為的外在力量。內心信念是教師道德發揮調節作用的內在因素。教師職業道德對教師的調節作用表現在這些方麵:首先是調節教師的言行,這種調節具有靈活、迅速、及時等特點。其次是調節教師的各種矛盾,使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能及時、有效地調節教師的思想,指導教師正確處理這些矛盾。最後是調節教師與學校的關係,維護學校利益,愛護學校的聲譽,正確處理好自己與學校的關係。

良好的職業道德能使教師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職業,認識自己對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各種關係,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觀念和判斷能力。通過教師職業道德的教育使教師更加正確認識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進而敬業、樂業、勤業、精業,端正職業態度,加強職業責任,嚴肅職業紀律。發揮師德教育功能的重大意義在於調動教師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從而使教師按照正確的是非觀和善惡觀來約束自己的職業行為,它是教師道德的調節作用得以實現的思想基礎。

2.對學生的榜樣和示範作用。教師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決定了師德對學生起榜樣和帶動示範作用。在道德行為上,教師道德比其他行業的職業道德更具有典範性。教師道德不僅是教師行為的規範要求,而且是作用於學生的教育手段。教師對學生的帶動作用還包括教師所起的領導作用、紐帶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質的教育作用。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感能感化學生,堅定的道德意誌能感染學生,崇高的道德風尚能感召學生,專業誌趣還能夠影響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埋頭鑽研的科學精神。教師道德對學生來說,永遠是一麵旗幟,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始終起帶動作用。

3.對社會的影響和促進作用。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對精神文明起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麵:首先,教師道德通過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而影響社會道德。教師道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道德風尚必將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順利發展。其次,教師道德通過教師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的表率作用而影響著社會道德,從而使人們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進而有力地促進社會環境的優化和社會道德的進步。最後,教師道德可以通過教師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影響社會,促進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良好的教師道德對物質文明建設起著推動作用。生產方式的性質決定著教育和教師道德的性質,良好的教師道德同樣能夠促使生產方式的進一步更新和鞏固。首先,教師道德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精神力量。教育是培養人的工具,人是物質文明的創造者,在社會生產力中起決定因素,經過教育的勞動者是高素質的勞動者,有利於擴大再生產。其次,教師道德既是社會生產關係的反映,同時也對社會生產關係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為鞏固一定的生產關係和建立新的生產關係服務。在社會主義社會,教師以教育活動為中介,以自己的崇高師德為重要教育手段,通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從而推動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建設。

家庭美德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不斷發生變化,各種家庭矛盾不斷凸顯。因此教師的道德同樣要求教師要重視家庭倫理道德,加強家庭倫理道德修養。在整個社會體係中,教師更應該率先垂範,發揮為人師表作用,體現都師風範。

一、現代家庭關係的基礎及變化

現代家庭關係建立在《憲法》《婚姻法》和《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基礎上,具有情與法的現代特征。現代婚姻是自主婚姻,表現為男女平等。建立在婚姻自主和男女平等基礎上的婚姻是家庭穩定的重要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當代的家庭關係發生了許多重要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家庭是由父母和獨生子女所組成的家庭,或者是由夫妻兩人組成的小家庭,出現了所謂“核心家庭”概念。傳統的“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觀念已越來越不為年輕人所接受,絕大多數青年人都自願晚婚晚育,少生優育。廣大青年婦女也不再把自己看成是傳宗接代的工具,而執著追求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和教師家庭道德修養,首先需要了解和適應這一家庭關係發生的變化,根據現代家庭內部結構、追求的變化以及外部關係特點,在全社會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裏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人在家庭裏做一個好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