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呼喚個性化教育,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的理念。它摒棄傳統教學中那種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不顧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個體差異,采用一刀切的手法開展教學,結果導致基礎較差的學生跟不上,而聰明的學生卻又得不到滿足,優秀的學生不能脫穎而出的機械教育模式極大限製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新課程要求從研究學生差異為切入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感到自己與他人不同,積極給予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勵,使學生的探索熱情更加高漲、思維更加活躍。如在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時,教師巡視並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個豐富、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進行開放式學習。在得到問題答案的時候多讓學生參與,“誰來回答這個問題”、“還有其他的答案嗎?”讓學生積極討論,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給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更多的考慮時間,並使用“你再想想”、“讓我們都來幫助他”等鼓勵性的詞語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每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各自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相應的發展。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
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尊重和發展是新課程教學的目標,同時我們倡導的素質教育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傳統模式下的教學總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學生,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學生,總以為學生必須要按照教師說的話去做,不能容忍學生出現缺點、錯誤和問題。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認真講,學生專心聽,秩序井然的狀態就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在思想認識上片麵強調嚴師出高徒,把批評、懲罰當作正麵手段加以運用,導致教育教學變成了強製性的教育教學,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應當首先轉變自己的觀念。應該從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角度出發,認識到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人,是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人。他們在心智上還不成熟,在認識世界、操作生活、學習做人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缺點、錯誤和問題,其實這些正是學生積極成長的個性特征的主動體現。因此,尊重學生的個性就要求教師要將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人來加以對待,把學生的人格、性格和需求放在與知識同等重要的位置,促進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每位學生都走向成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思維的活躍性與獨立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合作探究式學習,因此常常可以看到許多活潑的課堂教學,學生們三三兩兩一個組,教師則在學生之間來回巡視,或指點,或討論……,原本安靜的教室顯得有些吵鬧,學生的情緒高漲,十分活躍。課堂似乎變得有點不可控製了一樣,然而正是這種“無序”卻蘊涵著“有序”,教師通過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為學生的自我發展開辟了空間。因此,教師應以寬容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幻想。積極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特別是善於接納學生對教師的質疑,使學生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教師要讓學生敢於嚐試,鼓勵他們嚐試並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嚐試,允許學生在嚐試過程中失敗,指導學生積極麵對失敗,在“嚐試——失敗——成功”的循環過程中發展自己的個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