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前沿編(6)(1 / 3)

印刷媒介的出現,使書麵語的作用發生了飛躍性的變化,信息傳播更為廣泛和迅速,促進了書麵語的規範化和通俗化。

廣播和電視的先後出現,使有聲語言的作用發生了提升性的變化,信息傳播更為快捷和生動,更為廣遠和多樣,促進了有聲語言的示範性和可聽性的強化。

廣播電視中的有聲語言,有較長時間、較多節目都是由報刊書麵語轉化而來,染上了較為濃重的報刊書麵語色彩,有人稱之為“報刊的有聲版”,提出“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廣播電視理應自己走路,不應依附於報刊,“剪刀加糨糊”是缺乏自主性、獨創性的表現,采取的是不負責任的態度。

但是,什麼是“自己走路”呢?取消報刊書麵語,一切自己來麼?那麼,政府聲明、法律條文、權威社論、專稿特稿……要不要播出?新聞要不要播報?專題要不要解說?這些是不是書麵語的“有聲版”?

所謂“有聲版”,不過是把文字變為聲音的意思,帶有明顯的貶義。文字變為聲音,有各種各樣的情況,其兩極是:簡單地念字出聲,是一種字音的拚接,談不上表情達意,這是一極;另一極是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是一種有聲語言再創作,不但能表情達意,還可以言誌傳神。這兩極之間,就有多種層級的差異。廣播電視的語言傳播,應該以後一極為目標,並堅決摒棄前一極及其相關層級。因為它是大眾傳播,迥異於小學生念書、庠生談八股文,也不同於生活中的念念信、讀讀報。正因為如此,廣播電視中的有聲語言即使是由文字語言轉化而來,那作用也是不容輕視的。這裏可以略舉一二:

有聲語言可以改變文字語言的語意和意向。正麵的意思可以變成反麵的意思,反麵的話可以說成正麵的話,而一個字也不增刪更改。這一點竟有許多人不知道、不了解,於是以為既然文字語言審定了,播出去肯定不會有錯。殊不知,是有聲語言傳播主體掌握著生殺大權,決定著傳播的“正麵宣傳”的內涵。

有聲語言增減著文字語言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文字語言中的褒貶愛憎,從視覺判斷中可以體味到。但是轉化為有聲語言之後,卻可能變味兒。熱情的讚揚,也許顯得言不由衷,或者平淡冷漠;凝重的憤怒,也許顯得敷衍了事,或者輕飄膚淺。生活瑣事會播得有聲有色、氣勢磅礴;國家大事會播得有氣無力、與己無關。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視覺上的黑體字,聽覺上卻成了小七號,這不是對文字語言的扭曲麼?創作主體的內心世界凝聚到文字語言中,行使著話語主動權,是外力無法直接幹預的,也是文字語言本身所不能完全左右的。

有聲語言還可以伸縮文字語言的美學尺度,這更是容易解釋的。有聲語言創作者的美學理想、審美能力會給文字語言以美化,當然也可以醜化。當為文字語言的風格加以有聲語言的內省闡發的時候,創作者獨特的人生感悟、具體感受和習慣表達樣式,總要融入其中,並在有聲語言的表達中給以個人風格的觀照,形成穩定的藝術特色,為受眾提供美感享受。

以上解說,不過是一種淺顯的啟蒙讀物;但僅此也就可以證明“照稿念”、“念稿員”之類的認識,是怎樣的可悲、可笑。

原來,書麵語的“有聲版”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自己走路”是須臾不可離開它的。

在廣播電視語言傳播中,口語也可以先訴諸文字再轉化為有聲語言,也可以把書麵語改得更符合口語要求。不形成文字語言,從語言主體的內部語言直接外化為有聲語言,似乎更是“自己走路”的重要表現,要不口語為什麼備受青睞呢?

改革開放以後逐漸蓬勃興起的談話性節目,日益重視口語化。不論是訪談、熱線,還是綜藝、體育,大量使用口語,有不少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節目,也模仿即興口語的樣子,給人以親近、自然的感覺。一時間,“自然談話”、“說自己的話”、“人際交流”等等成為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