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書法繪畫1(1 / 3)

書法是什麼呢?在世界藝術史上,書法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堪稱中華文化瑰寶。幾千年來,我國湧現出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其中有書聖王羲之、顏真卿、米芾……

繪畫是最為廣泛的一種藝術,它究竟從何而來?人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繪畫很早就誕生了,不信的話,你可以到拉斯科洞窟,去看看兩萬多年前的原始壁畫,那時的人們對藝術的詮釋比起現在的人一點也不遜色。真是不可思議。

8-9 天下第一序

一直以來,《蘭亭集序》就被視為書法精品,廣為傳頌。不過,現在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它的真跡,而是後世的臨摹本。

《蘭亭集序》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所寫。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琅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被後人稱為“書聖”。他自幼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畫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越來越有名氣,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蘭亭集序》名震千古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三月初三,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禊”。

永和九年的這天,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禊。大家一麵喝酒,一麵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搜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竟然一氣嗬成寫出了《蘭亭集序》。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

這篇序文,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

失蹤之謎

據說,王羲之寫完《蘭亭集序》後,對它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可惜都沒有達到最初的境界,便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死前他將 《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視為珍寶,藏在他臥室梁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

唐太宗也喜愛書法,尤其喜歡王羲之的字。他聽說王羲之的書法珍品《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裏,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最終騙得了《蘭亭集序》真跡。唐太宗臨死,命兒子高宗李治將《蘭亭集序》葬於自己的陵寢。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一個叫溫韜的刺史把唐太宗的陵墓打開了,可是就是沒有找到《蘭亭集序》,自此留下一個千古之謎。

寫字換鵝

對王羲之來說,除了寫字,還特別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曆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隻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最後兩個人都如願以償。

妙妙果味派

第一位女書法家

東晉時期,我國曆史上出了第一位女書法家,也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她就是衛鑠,被人們稱為“衛夫人”。衛夫人的祖父、叔父都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有一次,衛夫人向叔父要求學習書法,叔父不以為然地拒絕了,衛夫人很不服氣。從此,每當叔父寫字時,她就湊上去看,然後再躲進自己房裏偷偷練習。後來,叔父發現她決心很大,就正式教她學習書法,終於成為我國第一位女書法家。

10-11 王獻之學書

王羲之是大書法家,他的兒子因為父親的緣故,也都是書法高手。其中,第七個孩子最為厲害,成就在各個兄長之上,名氣也最大,他就是王獻之。

王獻之出生在書香世家,自幼受父親的熏陶,幾個哥哥也都愛好書法,再加上母親郗夫人也通曉書理,這讓小小年紀的他,也對書法產生了興趣。據說,在五歲的時候,有一次他正聚精會神地練字,父親悄悄走到他的身後,用力抽兒子的筆,竟然沒有得手。王羲之感慨地說:“這個孩子以後定能成一番事業。”

把墨汁當蒜泥吃了

據說,王獻之在街上無意中看見一幅情景,一位老大娘正把鍋裏炕好的大餅用小鐵鏟扔到幾尺外的籮筐裏,擺得整整齊齊。這讓小小年紀的獻之覺得不可思議,竟然好奇地看呆了,於是情不自禁地上前稱讚:“老婆婆,您的本事真高 !”老大娘笑著說:“這還不是幾十年練出來的。王羲之的字寫得那麼好不也是勤學苦練出來的嗎?”其實,老大娘並不知道麵前站著的就是王羲之的兒子。

王羲之的勤奮和專心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吃午飯,他在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裏也在想這個字怎麼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別人看到這情景,不禁放聲笑了起來。他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仍舊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這讓王獻之備受鼓舞,他開始潛心苦學,練習書法。

十八口大缸

有一次,父親的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墨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麵上。這讓在場的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

小獻之問母親,自己再練習多久就可以了,不料母親郗氏卻說:“你要記住,寫完院裏這十八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十八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父親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王獻之的書法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局限於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共“中秋不複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二十二個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由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王獻之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王羲之。王獻之傳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帖》、小楷《洛神賦》 (又稱十三行 )等,是我國傳統書法藝術的瑰寶。

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但是宋代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現存的正是宋米芾的臨摹本。

妙妙果味派

子換父字

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臨走時在家中的牆壁上題了幾個字。王獻之也愛好寫字,他偷偷地把父親題的字擦掉,照原樣題寫上自己的字。王獻之寫好後,仔細端詳了一番,自以為寫得不錯,能夠以假亂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牆壁上的字,仍舊以為是自己原先題的字,很不滿意,不覺歎氣說:“我離家時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獻之聽了,內心非常慚愧。從此,他更加認真刻苦地練字,成了一個與父齊名的書法家。

12-13 顏筋柳骨

唐代是晉代以後在書法發展的又一高峰,就連唐太宗都極愛書法,常跟大臣褚遂良切磋技藝,他尤其喜歡王羲之的作品。唐朝比較有名的書法家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懷素等。顏真卿的作品,以楷書最多,最有名的《多寶塔碑》結構整密,點畫有法,是學書法的最好教材。

柳公權的書法,楷書尤其出名。最初他學王羲之的字,後來又學歐陽詢、顏真卿,最後融合各家之長,創出了風格獨具的“柳體”,後人把他和顏真卿並稱為“顏柳”。不過,顏真卿的楷書雍容氣派,柳公權的柳書剛勁挺拔,因此又有“顏筋柳骨”的說法。

唐代書法第一人

安祿山叛亂時,北方城池大都陷落了,隻有時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第二年正月,叛軍史思明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顏真卿知道後義憤填膺,揮筆寫下了《祭侄文稿》,感情奔放,自然天成,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其實,在初學書法時,顏真卿曾臨摹過王羲之父子,並受到“草聖”張旭的直接指點。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他以篆書的筆意寫楷書,將初唐四家的“瘦硬緊勁”風格,改造成豐腴雄渾、寬博舒張的風格,成為別具一格的顏體。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顏真卿所創造的顏體方正渾厚,和他正直磊落的人格是完全一致的。顏真卿被後代譽為“唐代書法第一人”,人們把他的字體稱為“顏體”。

公元782年,有五個節度使公開叛亂,其中以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的兵力最為強大。唐德宗聽信讒言派顏真卿去安撫叛軍,想不動一槍一卒就把叛亂平息。這一年,顏真卿已經76歲了。不料,在見麵的時候,李希烈讓部將和養子1000多人,手持刀劍,圍著顏真卿又叫又罵,揚言要把他殺了。顏真卿毫不畏懼,麵不改色,最後李希烈隻好派人將顏真卿縊死了。

心正則筆正

與顏真卿並稱的是柳公權。柳公權的字在當時就已經非常有名了。據說王公大臣死後,墳上的碑如果不是柳公權寫的,那麼他們的子女就會被周圍的人看做不孝順。

由於擅長書法,柳公權被唐穆宗封為翰林院侍書學士。有一次,唐穆宗問柳公權,怎樣才能達到書法的理想境界。柳公權心想,這位皇上處理朝政時常常隨心所欲,為什麼不趁這個機會向他進言幾句呢?於是他回答說:“寫字的關鍵在於‘體正’,如果體不正了,那書法的最高境界就無從談起了。”

唐穆宗又問怎樣才能做到體正。柳公權回答說:“寫字時,筆雖然握在手裏,但筆要聽從心的指揮。心地端正了,那麼筆法自然也就端正了。”

妙妙果味派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在西安市三學街文廟舊址,陝西省博物館內。是北宋為保存唐開成年間鐫刻的《十三經》而興建的碑石集中地。現有7個大型陳列室,8個遊廊,8座碑亭,收藏著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碑石共2300餘件,是我國曆史上保存碑石最早的地方,也是我國現今最大的石質書庫。由於碑石如林,故稱“碑林”,是曆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有著巨大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14-15 楷書大家趙孟頫

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是元代的書畫大家。他11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家境每況愈下,度日維艱。宋滅亡後,他歸家閑居。元朝建立後,趙孟 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初到京城的趙孟 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見,元世祖讚賞其才貌,一開始就任命他為兵部郎中,官居五品,後來到了官居一品。

趙孟頫是元代的頂級人物,他不光擅長繪畫,書法也是一絕。其中,他的楷書成就最高,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以假亂真

趙孟頫的書法作品,曆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像有名的《膽巴碑》、《道德經》等。不過,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傳世,和他的勤奮是分不開的。

有一年冬天,趙孟頫的弟子柳貫留宿在趙家。晚上,兩人就開始談論書法,不料趙孟頫一時興起,拿起筆就要背臨顏真卿、柳公權、李邕、徐浩四個人的字帖。臨寫完後,叫人拿來四個人的真跡比照,就連轉折向背的地方都十分相似,而且神采飛揚,有些地方甚至超越了真跡,簡直可以以假亂真。柳貫看了連聲驚歎,可見趙孟頫對古人的真跡臨摹功夫有多深,他平日數百遍地臨摹一本帖子,自然有此造詣。

命名水星環形山

趙孟頫精於小楷、行書、行楷等字體,他的行書猶如一個風流瀟灑、俊秀清逸的才子,翩翩動人。《光福重建塔記》是他行楷書的代表作品,是他在去世前一年所書,筆力圓潤,字裏行間有一種清剛雅正之氣,是初學行書的最佳範本。

可是由於他是宋朝的人,後來竟然做了元朝的大官,曆史上就有人貶低趙孟頫的書風,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趙孟頫的為人。這樣一來,趙孟頫的書畫藝術就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鑒於趙孟頫在美術與文化史上的非凡成就,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散藏在日本、美國等地的趙孟頫書畫墨跡,都被人們視作珍品妥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