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建築雕塑2(2 / 3)

相反,也有人對埃菲爾鐵塔極力讚賞。在國際博覽會期間,有200多萬人前來參觀,其中也有著名的發明大王愛迪生。愛迪生看後,十分高興,還要把自己製作的一台留聲機獻給埃菲爾,以示欽佩。如今,埃菲爾鐵塔早已成為現代巴黎的標誌。為紀念設計者埃菲爾,人們將鐵塔以他的名字命名,還在塔下為他塑了一座半身銅像。

妙妙果味派

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矗立在塞納河右岸的戰神廣場,光塔基占地就達1萬平方米,4座塔墩用水泥澆注,塔身全都是鋼架鏤空。整個塔分為三層,每層都設有平台高欄,其中有距地麵57米、115米和276米的三層平台供遊覽,第四層平台海拔300米,設氣象站。頂部架有天線,為巴黎電視中心。從地麵到塔頂裝有電梯和1710級階梯。近年來,巴黎市政府對鐵塔進行了大的維修。從1985年聖誕節起,鐵塔改用碘鎢燈照明,夜晚塔身呈現金黃色,既節省電又顯得美觀大方。

170-171 海上白帆

悉尼是澳大利亞曆史最久、名氣最大的城市,如果要用什麼詞來形容它的話,那就是空間、陽光、自由以及穩健。這樣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留在人們心中更多印象的就是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矗立在悉尼市貝朗岬角上,是澳大利亞的表演藝術中心,又稱海中歌劇院。由於三麵環海,造型新穎奇特,外形像一組揚帆出海的船隊,也像屹立在海灘上的大貝殼,與周圍的海上景色渾然一體,富有詩意,所以被譽為“海上白帆”,也被世界公認為20世紀最美麗的建築物之一。

設計大師約恩?烏鬆

20世紀50年代,悉尼市民想在海邊建造一座演出中心。於是,當地政府就麵向世界公開征集歌劇院的設計方案。後來,丹麥建築師約恩?烏鬆的設計的作品意外中選,整個工程共耗時16年完成建造。

由於約恩?烏鬆的設計大膽,而且造價昂貴,讓澳洲政府對他產生排斥。1965年,當選的新政府開始收緊開支。一年後,新政府以財政困難為由要求烏鬆修改方案,他拒絕修改,甚至說:“悉尼歌劇院在我心中,就是我整個生命的一大部分。”烏鬆和當時的建築部長吵翻了,辭職回到了丹麥,之後的工作由澳洲建築師群合力完成,1973年10月20日歌劇院正式開幕。

最大的音樂廳堂

歌劇院坐落在距海麵不遠的花崗岩基座上,屋頂是由十塊重15.3噸的貝殼狀混凝土預製件搭成,其中3塊殼頂麵朝大海,1塊背海而立,最高的殼頂距海麵67米,有20層樓那麼高。在殼的外部,覆蓋有105萬塊潔白的瑞典陶瓦。據有關專家介紹,這些瓦受過特殊處理,能經受海風的侵襲。

在兩組貝殼狀屋頂下,就是組成歌劇院的三部分:音樂廳、歌劇廳和休息廳。音樂廳是整個歌劇院中最大的廳堂,能容納2679名觀眾,可用於交響樂、室內樂、歌劇、合唱等多種表演,每個音樂愛好者都會為在此演出而格外榮幸。歌劇廳要比音樂廳小,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

悉尼的標誌

除了音樂廳、歌劇廳,歌劇院還有電影院、圖書館、藝術畫廊和餐廳等。需要說明的是,它的音響效果並不完美。原本歌劇院的內部是約恩?烏鬆設計的,但他的計劃未被采用,如果按烏鬆的最初設計,歌劇院的音響效果本該是最完美的。

據約恩?烏鬆介紹,自己在設計方案時並沒到過悉尼,隻看了些港口的照片。當初的想法來源於橙子,因為剝去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後來,這一創意來源也被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現在,歌劇院已成為悉尼市的標誌建築,除聖誕節和耶穌受難日外,這裏每天都開放16個小時,有10個不同的項目供遊人觀賞,每年接待的遊客達200萬人。

妙妙果味派

約恩?烏鬆和中國

1918年,約恩?烏鬆生於丹麥,父親是位造船設計師。19歲時,他進入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師從於施泰因?埃勒?拉斯姆森和卡伊?菲斯科爾。在兩位老師的指點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1958年,烏鬆專程來到中國,並在北京見到了梁思成,向他請教中國建築古籍《營造法式》書中的問題。2008年11月29日,約恩?烏鬆去世,為此悉尼歌劇院在11月30日晚熄滅燈光,一旁海灣大橋上的澳大利亞國旗於12月1日降半旗致哀,以此紀念這位偉大的建築師。

172-173 斜而不倒比薩塔的

意大利的比薩隻是一個小城,可它卻能聞名世界,這是為什麼呢?其中的奧妙在於有一座斜而不倒的比薩斜塔。

斜塔位於阿爾諾河北岸的聖跡廣場,是一座圓柱形建築,塔高60米。塔建成時,塔頂的中心點就偏離垂直中心線2.1米。即使現在,它的傾斜速度還在繼續,每年達1.25毫米。我們很難想象,一百多年後,斜塔還會不會存在。或許你會說,能不能拯救一下,不要讓它繼續傾斜呢?下麵,就讓我們去看個究竟。

比薩主教堂

提到比薩斜塔,不能不提比薩主教堂。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比薩斜塔隻是主教堂建築的一部分,還有洗禮堂、墓園。或許是比薩斜塔名氣太大,所以沒有人知道比薩主教堂。然而,它們畢竟是一個整體,並被譽為中世紀建築的奇跡。

主教堂建於11世紀初,平麵呈拉丁十字,牆體巨大,共分5層5個殿。第一層正殿呈半圓形,上麵有橄欖狀的穹頂,正麵有3個大銅門。往上有逐步縮小的四層涼廊。教堂窗洞采用的是同心多層的小圓拱。主教堂西麵的洗禮堂,遠遠看去像一頂皇冠,正好和主教堂形成優美的對稱。墓園是用一個回廊圍成的庭院,外牆用大理石砌成。

聞名於世的斜塔

接著,來認識一下斜塔。比薩斜塔位於主教堂東南,外牆用的全是大理石,直徑約16米,高8層,中間6層圍著空廊。第8層是鍾亭,直徑比下麵各層都要小。塔身自下而上,底層15根圓柱,中間6層各31根圓柱,頂層12根圓柱。頂層為鍾樓,塔內有螺旋狀階梯294級,登上塔頂可眺望比薩城全景。

然而,修建這樣一座建築並不輕鬆,持續了將近200年。1173年,比薩斜塔開工建設,最初建造時塔是直立的,但在造到第三層時,塔身開始發生傾斜,當時的工程師試圖阻止塔身傾斜,可收效甚微,隻得停工。過了很久,又有人繼續施工、停工,直到14世紀才全部完工。意外的是,這座偏離垂直線有近5米的斜塔,竟然成了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跡,也被認為是世界建築的不朽之作。

拯救進行時

比薩斜塔的出名,和一位意大利物理學家有關,這就是伽利略。1590年,他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推翻了亞裏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與重量成正比”的理論,也讓比薩斜塔聞名世界。

現在,比薩斜塔已經矗立了600多年,依然沒有倒塌。1980年,意大利南部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好多人都以為斜塔必倒無疑。誰知斜塔隻是劇烈搖晃了一會兒,仍舊安然無恙,難道建造者在設計上有什麼特別之處?我們不得而知。可是,另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在於斜塔每年都在傾斜,照此速度下去,它終究會倒塌掉的。1972年,意大利政府向全世界招標,找尋最佳的“扶正”方案。最終,一個名叫凱萊?雅苗爾科夫斯基的工程學專家的方案獲得認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斜塔最終被“扶正”近40厘米。

妙妙果味派

保護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從1918年開始測量,塔身每年平均向南傾斜約1毫米,至今其頂部中心點偏離垂直中心線已近5米。為了挽救這座著名建築,意大利政府采取了種種措施。早在1930年,塔基周圍就被灌漿加固,1973年又禁止在以斜塔為中心,半徑1.5公裏範圍內抽水。除此以外,還有減輕地麵振動而撤除有軌電車,嚴禁載重汽車在附近運行等等。據專家預測,現在的斜塔還可能保持250年之久。

174-175 獻給情人的禮物

有人說,到了印度不看泰姬陵,就算沒到過印度。可以說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表符號,就像中國的長城。因此,來到印度的遊客,都會擠出時間去印度北部古都阿格拉市,距離首都新德裏約200千米處,瞻仰一下聞名世界的古代建築,這就是有愛情豐碑之稱的泰姬陵。

泰姬陵背依朱木拿河,長576米,寬293米,是一個長方形的花園,四周是用紅砂石壘起的石牆,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究竟是誰修建了這樣的建築?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為誰而建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泰姬陵是“永恒麵頰上的一滴眼淚”。想必在它的背後,定有一個淒美的故事。的確如此,泰姬陵是古印度莫臥爾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為自己的寵妃泰姬?瑪哈爾修建的陵墓。

泰姬?瑪哈爾原名阿姬曼?芭奴,是一位來自波斯的女子,十分美麗聰慧,19歲時嫁給了沙賈汗。沙賈汗十分愛慕這位寵妃,還封她為“泰姬?瑪哈爾”,意思是“宮廷中的王冠”,他們先後生養了14個孩子。不幸的是,在1631年沙賈汗出巡途中,泰姬因為難產而去世了,年僅36歲。臨終,沙賈汗向她許下諾言,要為心愛的人建造一座像她一樣美麗的陵墓,並以此紀念他們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