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起源。

一、音樂是一門極其古老的藝術

人類的曆史,據最近的研究,已有數百萬年。我國也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大約距今170萬年以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已在這塊大地上生息、繁衍。經過世世代代的不懈的奮鬥、努力,人類創造了今天我們享有的燦爛文明,創造了各種絢麗多姿的文化藝術。在各類藝術中,音樂藝術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影響。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音樂是跟有形世界完全獨立的;完全無視有形世界的,即使沒有世界也能夠在某一形式上存在的;這是別種藝術所不及的地方。”又有人說:“一切其它藝術都從有形的世界裏,從大自然裏,采取他們的材料和模型;它們是模仿的、描畫的藝術;但是音樂,至少在純粹的音樂作品裏,並不抄襲自然界的任何現象。”還說:“音樂創造了聽取的形式,創造了在自然界裏沒有原型而且離開音樂也不能存在的聲音的連接和結合。”這一點很容易看到,自然界裏並沒有完全的樂音1234567i(dorisosido)及其各種連接組合,它們的的確確是人類的創造和發明。因此,人們對音樂的起源抱有十分濃厚的興趣,是非常自然的。人們相信音樂是一種極其古老的藝術,有人認為她的曆史與人類一樣悠久。但是,音樂的個性又最為活潑,它以音波為載體,轉瞬即逝,杳無蹤影,這就給人們探查它在邈遠的古代的來曆,增添了種種的困難和障礙。

二、上古有關音樂起源的一些傳說)

中國的古代文獻中保留著一些上古時代有關音樂起源的傳說。有的傳說認為音樂產生於先民們與自然作鬥爭的需要: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反映遠古人們相信音樂具有某種超自然的(巫術的)力量,幻想以樂器的演奏驅除敗壞作物的幹旱天氣。有的傳說認為音樂產生於對大自然的音響的模仿:帝堯立,乃命夔為樂。夔乃效山林穀之音以歌,乃以麋,革各冒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 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至百獸。(《呂氏春秋古樂篇》)這個故事的合理內核,應是以模仿山林空穀音響作歌唱,和著擊之拊(輕擊)之的石磬及冒以麋鹿皮的“土鼓”,化裝成各種鳥獸作原始的舞蹈。還有傳說講黃帝派伶倫製作樂律,伶倫“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人們從某些禽鳥鳴叫的簡單的音程受到啟發而建立或完善樂律,也是有可能的。古人還觀察到直接產生於勞動中的音樂:今夫舉大木者,前呼輿雩,後亦應之。此其於舉大木善矣。(《呂氏春秋淫辭》)漢代的《淮南子應道》更清楚地指出這是一種歌曲: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此外,還有遠古為抒發愛情而歌的傳說:禹行功,見塗山氏之女,禹之未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呂氏春秋音初篇》)如李純一先生所指出,這首隻有四個字的歌曲,其中兮猗(兮古讀如啊,猗與兮同音)都是感歎詞,表現出原始歌曲的特點,即以節奏為主要因素,而古拙的曲調和極簡單的歌詞常是同一感歎聲和同一言詞的不斷反複。

三、音樂起源說

後世西方許多學者論述過音樂起源的問題,例如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主張音樂起源於鳥類的鳴聲。他認為這聲音是語言以前的音樂,是雌雄擇偶的手段,原始民族中有些部族的歌就是對鳥叫聲的模仿。

有的學者認為音樂從原始民族的巫術活動中產生。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也有類似的觀點,他曾推測:“歌舞之興,其始於古之巫乎”(《宋元戲曲考》)德國學者施通普夫(CrSsup,1848年—1936年)認為音樂源自遠古人們為與遠方聯絡而發出的呼喊信號。著名的法國哲學家盧梭和英國哲學家斯賓塞則認為音樂產生於人類感情興奮激動時語調的高揚,例如叫賣聲大多成為旋律,就證明音樂與語言有相當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