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雅樂和俗樂
周朝的最高統治集團像商朝的國君們一樣重視樂舞祭祀,不但注意發揮樂舞“通神”的作用,而且更加重視樂舞“治人”的作用,充分發揮音樂舞蹈的社會功能。傳說周武王伐紂的時候,軍隊在商丘宿營。士卒“前歌後舞”,通宵達旦。又傳說武王伐紂時,得到了巴人的支援。巴人用歌舞懾服了敵人,這就是後來漢代的《巴渝舞》。周王朝建立後,為了鞏固勝利成果,加強對分封諸侯的控製,從政治到文化製定了一整套的典章製度。史書上說“周公製禮作樂”。說的是在周公旦的主持下,明確了“宗法製”,用血緣關係把諸侯控製在周天子之下,又建立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階梯式的等級製度。宗法製和等級製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嚴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等禮儀製度。為了體現和鞏固禮儀製度,周公又主持製定了一套為出征、會盟、飲宴、婚娶、喪葬服務的樂舞製度。從周公“製禮作樂”開始,樂舞就被當作了“載道”的手段,發揮著政治作用。舞蹈被納入了“雅樂”體係,成為“禮治”、“樂治”的工具。統治者用樂舞來紀功德、祀神05C、成教化、助人倫。“舞以象功”、“舞以象德”成了雅 樂的宗旨。周朝初年,在吸收商朝文化思想的基礎上,集中整理了前代的樂舞遺產《雲門》、《大章》、《大韶》、《大夏》、《大》,又新創製了《大武》,合稱《六代舞》。《六 代舞》也稱《六大舞》,都是紀功德的樂舞。《雲門》歌頌黃帝“大施天下道而行之”,《大章》歌頌堯之大德彰明於天下,《大韶》歌頌舜以文德治邦,《大夏》歌頌禹治水之功,《大》歌頌湯滅夏桀以拯救萬民,《大武》歌頌武王伐紂滅商的偉大功績。每一部樂舞都有明確的主題,都是表彰某個聖明的先王的功德。這六套樂舞的舞蹈可分為兩類。前四種屬文舞,後兩種屬武舞。文舞時,舞蹈者手裏拿著樂器“龠”(排簫)和鳥羽“翟”。武舞時,舞蹈者手裏拿著幹(盾)戚(斧)。所謂“文”是指以文德定天下,“武”是指以武功取天下。舞者手中所執的道具龠、翟、幹、戚等,都有象征的意義,舞蹈的每一動態也都有具體的象征意義。《六代舞》是周朝的“雅樂”,演出儀式隆重。所奏的音律,所祭的神05C ,都有定製:舞《雲門》時,奏黃鍾,歌大呂,祀天神;舞《大章》時,奏太簇,歌應鍾,祀地05C ;舞《大韶》時,奏姑洗,歌南呂,祀四望;舞《大夏》時,奏蕤委〕賓,歌函鍾,祭山川;舞《大》時,奏夷 則,歌小呂,享先妣〔ǐ比〕;舞《大武》時,奏無射,歌夾鍾,享先祖。《六代舞》中有五種是前代樂舞,唯有《大武》是周人的創作。這是一部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的樂舞。《呂氏春秋》說《大武》的作者是周公。這部樂舞表現武王克商的豐功偉績。演出時,隆隆的鼓聲響起來,舞隊全副武裝巍然肅立。唱起雄壯的歌,以戰陣的形式開始舞蹈。舞分六段:第一段表演出兵,第二段表現滅商,第三段描寫向南方挺進,第四段表現平定南方邊疆,第五段歌頌周公和召公的功績,第六段舞隊列隊肅立,表示對周武王的崇高敬意。六段舞蹈的差別,除動作外,主要是隊形的變化。舞蹈時唱的歌詞,有一部分保存在《詩經周頌》中。周代的雅樂中除了上述的《六代舞》,還有《六小舞》,它們是《舞》、《羽舞》、《皇舞》、《旄舞》、《幹舞》、《人舞 》。《六小舞》也是祭祀樂舞。《舞》用來祭祀社稷,舞者執全羽或五彩繒而舞。《羽舞》用來祭祀宗廟,舞者執雜色散羽而舞。一說是用來祭祀四方。《皇舞》也叫《皇雨)》,是祈雨的舞蹈。舞者頭上插著鳥羽,上衣也用翡翠羽毛裝飾,手裏還要拿著五彩的鳥羽。《旄舞》用來祀辟雍,舞者手持犛牛尾,有人說《旄舞》就是《隸》。《幹舞》用來祭山川,舞者持盾牌。《人舞》祭祀宗廟和星辰,人們徒手而舞。此外,周朝還有一種重要的武舞《象舞》,也就是《象〔shuò朔〕》。是一 種竹竿。有一種說法是,殷人能驅象作戰,周公打敗了殷人,取他們馴象的舞蹈來宣揚自己的武功。所有這類雅樂,周朝的統治者都很重視。演出時舞隊的人數有嚴格的等級界限。當時樂舞的行列稱“佾〔yì義〕\",每佾八人。天子的樂舞用八佾,就是用64人組成的舞隊。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這種規定體現著禮儀製度,絕對馬虎不得。稍有不慎,失了禮,就是莫大的政治錯誤,甚至成為被鳴鼓而攻之的罪狀。周王朝規定參加這些舞蹈表演的都是王室貴族子弟,而且把這些樂舞作為貴族子弟(所謂“國子”)教育的必修科目。當然,作為老百姓的“野人”也是要學習禮樂的。若論對樂舞的重視,周王朝是超越前人的。王室貴族的子弟13歲就要開始學習“小舞”,15歲要學“象舞”,20歲要學“大舞”和各種祭儀。這些樂舞都學通了,才能去做各種各樣的官。周朝還設立了專門的樂舞機構叫做“大司樂”,管理樂舞的演出,並負責樂舞教育。周朝之所以如此重視樂舞和樂舞教育,完全是為了文化控製。周王朝的統治者堅信“樂”可以和“禮”互相補充。周朝初年“製禮作樂”的基本精神,按孔子的解釋就是為“仁”。也就是通過“樂”來把人情節製在“禮”的範圍內,通過樂舞來強調民族、宗族的認同。通過樂舞教育的普及,又可實現文化的認同。所以,孔子對《六代舞》和《六小舞》都稱頌備至。孔子在齊國觀看了《大韶》,認為盡善盡美,竟樂得三月不知肉味。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認為要使青年成才,做一個完美的人,必須進行樂舞的教育。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也就是說,要成為人格完善的君子,必須先學詩,再學禮,而道德修養的最終完成,一定要依賴於樂舞。從《論語》、《禮記樂記》、荀子《樂論》等有關樂舞的論述,我們知道先秦儒家很重視樂舞的修身養性的功能。他們認為通過樂舞的熏陶,人的精神麵貌,情操誌趣都會發生變化,可以變得正直而溫順,寬厚而嚴肅,變得心胸開闊,誌高氣壯。人們合著《雅》、《頌》的旋律與節奏,在有規律的動作韻律和姿態中,在有條理的隊形變換中,能去掉粗俗的舉止,去掉散漫的行為,做到步調一致,儀態端莊,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樂舞不僅能使人格完善,而且能產生移風易俗的社會作用。樂舞訓練可以使人感受到王權的威嚴,等級的尊卑,有助於“德治”。所以,在儒家的教育科目中,“樂”(包括音樂和舞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六代舞》、《六小舞》等雅樂,不僅用在祭祀儀式中,也用在貴族諸侯的宴會上。 傳世的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銅壺上,鑄造出的宴樂圖中,有精美的舞蹈場麵。 周朝的諸侯各國間有頻繁的外交活動。 在接待外賓或會盟時,都少不了雅樂歌舞。這些“雅樂”被統治者視為經典,稱之為“先王之樂”。因長期用於宗廟祭祀,充分體現了特殊的政治目的和宗教色彩,形式上日趨刻板與僵化,逐漸失去原有的生命活力和藝術感染力。和雅樂相對的,是民間流行的俗樂,它是老百姓們參加的歌舞,也稱作“新樂”。周代各國民間有著各式各樣生動活潑的歌舞。從現存的一些文獻中,可以揣摩出當年各地“俗樂”的熱鬧情景。《詩經陳風》有《宛丘》一篇:子之湯兮,宛丘之上。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7”壽,7 羽5〔dào道〕。HSS按高亨《詩經今注》的解釋,“子之湯兮”的“湯”,就是“蕩”;“無望”之“望”是“名望”、“聲望”。用現代漢語譯出,即為:(H姑娘姑娘搖呀蕩,跳舞跳到宛丘上。搖搖蕩蕩真有情,可惜沒啥好名望。丁丁冬冬敲著鼓,宛丘下邊來跳舞。不管冬寒和夏暑,一年四季玩鷺羽。丁丁冬冬把缶敲,跳舞跳上宛丘道。不管冬寒和夏暑,一年四季玩鷺,7壽羽。)HSS寫的是陳國的人民敲著鼓,敲著缶,拿著鷺羽、鷺,7”壽, 7羽等舞具,在宛丘上下和道途上跳舞。無論寒暑,一年四季興致都很濃。《詩經陳風》還有一篇《東門之竔〔én墳〕》,也是寫跳舞的:H東門之,7”木,6”分,宛丘之栩。子仲之 子,婆娑其下。86旦於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86旦於逝,越以〔ōng宗〕邁。視爾如,5收(2/37,5艸)
〔qiáo橋〕,貽我握椒。HSS高亨《詩經今注》說“24”是一種鍋。“邁”為遠行。根據高亨的解釋,譯成現代漢語,即為:H(東門長著白榆,宛丘長著柞樹。子仲家的姑娘,愛在樹下跳舞。遇到好日子就溜,南原上邊去走走。)(隻顧婆娑起舞,績麻的正事全丟。碰到好日子就躲,出門還帶上飯鍋。我看你真像朵錦葵,你送我花椒一握。)HSS寫的依然是陳國人到宛丘跳舞,男女青年在節日裏如癡如醉尋歡的情景。陳國的都城在現在河南淮陽。宛丘位於都城南三裏。至今在淮陽宛丘故地,每年三月三仍有盛大的節令歌舞集會。屆時萬民雲集,歌舞終日,盛況依稀當年。《詩經》裏描寫歌舞的詩篇還有不少。 經孔子整理過的《詩經》,既是歌詞,也是舞詞。 《墨子公孟》有“歌詩三百,舞詩三百”的說法。周代不僅中原地區民間有豐富生動的舞蹈,就是生活在邊遠地區的民族,所謂“四裔”,也有豐富多彩的舞蹈活動。例如,雲南開遠出土的春秋戰國時的銅鼓上,鑄有蘆笙舞、幹戚舞、矛舞、羽舞等各種舞蹈生活圖像。普天下的俗樂和雅樂,共同組成了燦爛的周朝舞蹈文化。周代是中國樂舞蓬勃發展的時代。不僅知名的《六代舞》、《六小舞》等,以鞏固的地位使用於禮儀,而且在貴族的宴飲遊樂之中還流行著具有楚國風格的《激楚》、《結風》,和服飾華美、場麵壯觀的《萬舞》等著名舞蹈。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出土過不少春秋戰國時代樂舞文物。如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彩繪舞女漆奩,河南信陽出土的楚漆錦瑟樂舞圖,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繪鴛鴦盒上的舞人圖等,都生動地展示了當年貴族宴樂中的舞蹈場景。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先王之樂”漸漸失去其魅力與權威。“新樂”以勃勃生氣成了人們宣泄情感的藝術,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樂記魏文侯篇》記載了這樣一件有意思的事:魏文侯問子夏說:“我一本正經地觀賞古樂,可是提不起精神,唯恐會睡著。但是,一見那種被稱作‘鄭衛之聲’的新樂,卻一點也不知疲倦。請問古樂為什麼會那樣新樂為何有這樣的效果”魏文侯大惑不解的問題,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樂舞藝術隻有與當代人的生活和感情聯結在一起,才能產生巨大的感染力。豐富多彩的俗樂歌舞的生命力正在這裏。生動活潑的民間歌舞,和活躍於貴族生活中的專業伎樂,組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盛極一時的“新樂”。在全社會的文化以至於政治生活中,“新樂”起著重要的作用,對後世樂舞藝術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周代聲勢浩大的樂舞鍛煉出人數眾多的專業樂舞藝人。他們被稱作倡優、女樂。有些地方成了知名的歌舞藝人之鄉。古書中常常提到“趙女鄭姬”。《史記貨殖列傳》說:“趙女鄭姬,設形容,C93 〔iē些〕鳴琴,揄〔yú俞〕長袂,躡利屣,出不遠千裏,不擇老少者,奔厚富也。”是說鄭國、趙國的舞女們,為了謀生而打扮得漂漂亮亮,帶上樂器,穿上長袖舞服,踏著輕便的鞋子,不遠千裏奔赴天下各地。中山國也是以歌舞藝人世代相傳而出名的。楚國舞蹈更是聲名遠播。楚王好細腰,楚國舞人舞長袖、扭細腰的舞姿,在春秋戰國時代是有代表性的,影響所及直達漢代。據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湧現了一些天下聞名的舞人。如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美人西施,就是一位訓練有素的傑出的舞蹈家。燕昭王寵愛的兩個女子——旋娟和提嫫,也是傑出的舞蹈家。她們善於表演《縈塵》、《集羽》、《旋杯》等名舞,在鋪著四五寸厚的香屑的席上舞蹈,竟留不下足跡,可見其體態之輕盈。正是這些舞蹈藝術家,把表演性舞蹈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