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東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合於培養女兒

許多人問我:你怎麼把你女兒弄進哈佛的?如果要說的話,那隻是從小告訴她:自己多思想,想想自己,也想想別人,想想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否合乎邏輯(Make Sense),是否合乎情理(Reasonable)?

2004年12月14日,我女兒陳海雯接到哈佛大學的提前錄取通知書,同時還接到獲得哈佛大學每年提供39000美金獎助學金的通知。

2005年5月11日,海雯接到Elks基金會打來的電話,通知她從11000餘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被選為全美兩位“最有價值學生”之一,獲得4年每年15000美金的獎學金。

《世界日報》、《巴爾地摩太陽報》、《新世界時報》、《凱特維爾時報》、《僑報》等許多媒體相繼報道了海雯的事跡和學習方法後,引起了很大轟動。

我這個當父親的也沾了女兒的光,一下子成了人們追捧的“名人”,被譽為“成功家長”,采訪的、報道的、請教的紛至遝來,都向我請教活的“哈佛教子聖經”。

許多人問我:你是怎麼把你女兒弄進哈佛的?

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隻是我從小告訴她:自己多思想,想想自己,也想想別人,想想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否合乎邏輯(Make Sense),是否合乎情理(Reasonable)?

這句簡單的話,卻是我多年心血思考的結果,也是我把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結晶用於培養女兒的惟一方法。

我本人沒有上過任何名牌學校,隻是出國前在中國科學院從事了幾年電腦研究工作,有幸接觸了當時中國一些頂級的科學家如盧嘉錫、錢學森、錢三強等以及他們的研究生,在中國知識和學術的中心浸泡得很深,體驗得很深,耳濡目染,對東方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得較透。

到美國後接觸了許多美國的碩士、博士朋友。抱著一種對異域新鮮好奇的心理不斷探究美國的文化和知識,什麼都覺得新奇,因而就最容易吸收,對西方文化的未來發展就有所把握。

出於一個科技人員的探索心理,我將中國與美國作了一個對比。我覺得中國和美國的知識精英都是各自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和代表,從他們身上最能體現東西方文化的精神,但很難用一兩句簡單的話概括各自的特點和優劣,但從兩國的這些精英身上可以看出共同點,那就是他們並沒有多少聰明,隻是覺得他們許多人學習和做事更多一點嚴謹,更講究一些方法,更多地去琢磨其中的道理罷了。這也許就是東西方文化的靈魂。

我從中意識到,除了先天缺陷者之外,大部分人的智力相差不會太大,關鍵是如何使用大腦。有些人隻有大腦的記憶(Memory)功能,所以他們隻會生搬硬套(Copy),隻能是書呆子。所以要想聰明,還要用大腦思考(Think)功能,凡事除了聽起來順耳(Sounds Good),還要合乎邏輯(Make sense),就像是SAT考試講究推理判斷(Reasoning)。

經過簡單地概括,就是我經常對海雯說的一句話: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道理。”

這句簡單的話,內涵是多麼的豐富啊!一直融入了海雯的血肉肌膚,伴隨著海雯的成長歲月。

我本人是科技工作者出身,隻知道探索和研究。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不敢說有什麼指導意義的大道理。不過,從海雯剛到美國開始上小學一年級一句英文還不會說時,我就將東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合用於培養女兒。

科學研究表明,混血兒大多非常聰明漂亮。我的女兒不是混血兒,但她卻是東西方文化的結晶。她有幸出生在中國,有著中國悠久的文化遺傳。她有幸成長在美國,有著美國新興的文化滋潤。作為知識分子的父母,我們又向女兒不斷灑浴中美文化的雨露和陽光,因而,女兒很早就閃光發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