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各家言在《管子》書中交錯互見。比如《戒篇》主張“不動而疾,不告而知,不為而成,不召而至”,《乘馬篇》認為“無為者帝,為而無以為者王”,其言明顯受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影響。《霸言》、《霸形》、《牧民》、《君臣》、《五輔》諸篇強調政從民心,注重仁義禮法,近乎孟、荀二家言而尤其接近荀子。至於《任法》、《法法》等篇,則強調“君臣上下皆從法”,要對民眾采取“殺之,勞之,苦之,饑之,渴之”等懲罰手段,使人們依法就範,其言純屬法家主張。

淳於髡[原文淳於髡曰:“大車不較,不能載其常任;琴瑟不較,不能成其五音。”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修法律而督奸吏。”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宋尹文[原文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管子·心術上》

人主立於陰,陰著靜,故曰“動則失位”。陰則能製陽矣,靜則能製動矣,故曰“靜乃自得”。

(同上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人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義”者,謂各處其宜也。“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

故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喻義之意也。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道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殺戮禁誅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出乎道。

(同上孟軻[原文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朔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孟子·梁惠王上》

[注釋今王:指齊宣王。

藏:指儲存貨物。

欲疾其君者:打算痛斥本國國君的人。朔灬:同“訴”。

[原文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製祿可坐而定也。

(《孟子·滕文公上》

[注釋必自經界始:必須從整頓田界開始。

穀祿:俸祿。古代以穀物作為俸祿,故以穀祿連稱。

慢:通“墁”,塗改。

[原文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巳。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製。

(同上[注釋製:指什一之稅。

[原文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無疑。

(《孟子·梁惠王上》

[注釋易:疾速。耨(nòu):鋤草。易耨:及時除草。

彼:指秦、楚當權者。

[原文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孟子·離婁上》

[注釋斯:則。

與之:為之。所欲為之聚之:他們所希望的東西,就為他們聚積起來。

爾也:如此而已。

壙:原野。

獺:水獺,善遊泳,捕魚為食。

叢:叢林。爵:同“雀”。

(zhǎn):一種猛禽,又名晨風,形似鷂。

[原文暴其民甚,則身弑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同上[注釋名之曰“幽”、“厲”指死後用“幽”、“厲”這樣的惡諡稱呼他。

《逸周書·諡法解》:“壅遏不通曰幽,動祭亂常曰幽,殺戮無辜曰厲。”

[原文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釋傳:指史傳資料。

賊仁者:損害仁的人。

一夫:獨夫,失去臣民擁護的人。

[原文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其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孟子·公孫醜上》

[注釋閑暇:指國家處於和平、安定的時期。

明其政刑:修明國家政治法典。

慎到[原文明君動事分功必由慧,定賞分財必由法,行德製中必由禮。故欲不得幹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規,祿不得逾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無羨賞,下無羨財。

(《慎子·威德篇》

[原文為人君者不多聽,據法倚數以觀得失。無法之言,不聽於耳;無法之勞,不圖於功;無勞之親,不任於官。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

(《慎子·君臣篇》

[原文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變法者,君長也。

(《藝文類聚》卷54引[原文騰蛇遊霧,飛龍乘雲,雲罷霧霽,與蚯蚓同,則失其所乘也。故賢而屈於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於賢者,位尊也。

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至南麵而王,則令行禁止。由此觀之,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矣。故無名而斷者,權重也;弩弱而矰高者,乘於風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於眾也。

(《慎子·威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