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所看到的電,是霹靂震天、響徹雲霄前的道道閃電。上學時,我知道人們發明了電。心裏一直憧憬著課文中所描述地“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美好生活。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家點的是煤油燈,光線幽暗,不時地跳躍著微弱的火苗,隻有在大年三十或正月十五的晚上,才能點兩根蠟燭。家裏唯一的家用電器就是手電筒了。
一天傍晚,我與夥伴們上南山拾草,抬頭向北眺望,隻見遠處閃閃發光,燦爛耀眼。其中一個同伴告訴我:那是門樓水庫大壩上的一溜電燈。我心裏估摸著電燈的樣子,不知電像水還是像油,能否抓的著,存起來,期盼著家裏什麼時候也能用上電。盼啊盼,直到1975年冬天,村裏才通了電,我家隨之也按上了電燈。始知電看不見,摸不到,就跟風一樣,隻能感受的到。明亮的燈光下,父親聽著廣播,母親做著繡花,四姐忙著針織,我伏在桌上看書,時而拉拉家常,說點村裏的事,一家人快樂地生活著。
數年後,我成了家,除了上述最簡單的電器,家裏再沒什麼了。1983年,妻子懷孕後,我為下一代考慮,萌生了買台收錄機的想法。但囊中羞澀,錢差大半。無奈,我隻好回家把父親的黃煙賣了,才買了回來。從此,家裏響起了美妙的樂曲和歡樂的歌聲。
那時,電視機初露端倪,市場緊俏。有電視機的家庭,一般都有海外關係。1985年初春,我到區政府幹秘書時,依然難買。也是湊巧,區外貿公司於年底進了一批14吋的熊貓彩電,我有幸買回一台,心裏高興極了,總算趕上了時髦。來年正月,親友們來我家拜年,看到彩電,都很羨慕。
後來,隨著工資的不斷增長,我家陸續添置了冰箱、洗衣機、電風扇、電暖器、電飯鍋等。援藏後,我手頭寬裕了,又購買了手機、電話、冰櫃、空調、新彩電、飲水機、電熱器、DVD、照相機、放像機、組合音響等,每月用電量往往超過百元。近幾年,我還買了治療儀、微波爐、攝像機和3台電腦,基本實現了家庭電氣化。
家用電器多了,省時省力且方便。想燒水、做飯,熱水器和電飯鍋會替你按時做好;想喝水,扭開飲水機的水龍頭,熱的涼的溫的任你選;想熥菜熥飯,放進微波爐,熱上幾分鍾,就可大功告成;想洗澡、洗衣服,打開兩種電器開關,會洗的幹幹淨淨;想醫腳疼腿疼腰疼脖子疼,治療儀會給你按摩、足療、針灸、推拿、捶打、熱敷和拔罐,省時省錢;想與國內外的同學、同事、親友等通話,撥通手機,就會傳來知音;想看體育、雜技、電影、戲劇、電視劇、曲藝節目、動物世界、異國風光等,打開電視,會立即出現精彩的畫麵,讓你心馳神往;想閱覽文學作品、股票行情、奇聞怪事、曆史資料,或購買商品、玩遊戲和聊天等,點擊鼠標,就會叫你稱心如意;不管是熱了,還是冷了,空調能給你調溫,讓你非常舒適地生活,等等,不一而足。
說句實話,我家的電器檔次不高,種類也不全,在所有的家庭中,隻是一般化。但是,就是我這樣一個普通家庭實現電氣化的過程,卻折射出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的發展曆程。這給了我們如下啟示:
假使沒有電,我們至今還生活在黑暗裏。一旦停了電,我們就會感到六神無主,坐臥不安;假如不進行改革開放,就不會出現無數個電器製造企業,更不會有今天的家庭電氣化;假若沒有黨的領導,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製度,我們就無法擺脫貧困,過上幸福而美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