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背了一個胖娃娃……”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生動地再現了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情景。
煙台作為孔孟之鄉,最講孝道。以前,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捎帶什麼樣的禮品,至關重要。
我隻有一個姑姑,是奶奶的心肝寶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姑姑每年正月都要步行十幾裏,回家看望奶奶,一般要給奶奶捎碗過年的餃子和一個餑餑。這時,奶奶就會兩眼放光,精神百倍,與姑姑有說不完的話。有時,姑姑會讓姑父及子女來我家,捎幾個包子、一斤蛋糕或燒肉給她。奶奶很快就會拄著拐棍上街,與鄰居大談自己的閨女好,如何孝順,還常常念叨:“要吃包子吃燒肉,最好生個大丫頭”。
改革開放前,我的4個姐姐均已出嫁。她們回娘家所拿的禮品與姑姑差不多。最好的東西就是幾條鯽魚、鯉魚或幾斤河蝦。那時,煙台白酒、福山酒廠的“金鳳”酒,每瓶不到一塊錢。可有的姐姐這點錢也不舍得花,捎的兩瓶酒全是用地瓜幹換的,瓶塞是玉米棒心或苞米葉做的,難看死了。父母最自豪的是把二姐嫁給了福山城北的鹽場村。那時,該村盛產水稻。二姐每年都會分幾次帶回50斤左右的大米。母親會分出一些,送給舅舅、鄰居和本家長輩,並對人說:“想吃魚蝦吃大米,看來還是養閨女”。
改革開放後不久,我就成家了。妻子回娘家,總是有我相伴。每一次,妻子都會買些雞鴨魚肉、蝦、蟹、貝類等現成菜帶回家,免的其父母餘外花錢。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之後,妻子回娘家的性質就變了。我結婚時,嶽父幾乎半身不遂,不久就去世了。當時,妻妹們還小,所分的糧田和果園,就靠妻子和我了。盡管我工作很忙,也要擠時間陪同妻子回娘家,幫著刨地起壟整畦、栽地瓜、播花生、種苞米、割麥子、打麥場、秋種秋收、管理果園,年年都有客觀的收成和收入。嶽母上山遇見村裏的老娘們,就會說:“要想有錢又有糧,養個閨女比兒強”。
到了90年代,妻妹們爭著搶著要嶽母給看孩子。因此,妻子回娘家又多了一層意思。不論誰回家看望母親,都會約上姊妹一家,分別拿兩個菜,湊成一桌豐盛的午宴或晚宴,變成一次聚會。每當這時,嶽母就會坐上首席,心花怒放,盡情地說笑和享用。現在,父母對出嫁的女兒捎帶禮品並不太看重。家在農村的父母盼著女兒回娘家,多半是希望女兒帶著女婿幫著幹點農活;家在市區的父母就不一樣了,隻是期盼女兒“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陪同愛人,帶上笑容,帶上祝願,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就圖個團團圓圓、平平安安”。能常和父母聊聊天,吃頓飯,“幫媽媽洗洗筷子刷刷碗,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領著他們看看外麵的世界,也許就是最孝順的兒女。
(2010年 《煙台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