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是人們歡度春節時為辭舊迎新所作的對聯。我們福山及周邊市區稱作門對、門聯,也有的地方叫“門貼”。一般貼在街門或內門、臥室門、書房門兩旁。主要表現人們過年的歡快心情和繼往開來的奮發精神,歌頌國策,讚美勤勞,反映人們對幸福生活和美好前程的向往。
春聯用的大都是紅紙,以黑字、金字為主,帶有明顯的喜慶和祝福氣氛,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上世紀50年代末,每到大年三十下午,我家就會貼春聯。我雖不識字,也聽到大人們所念的內容,主要是:“翻身感謝共產黨,幸福不忘毛主席”、“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江山千古秀,祖國萬年春”等,隻要貼上春聯,家裏就會滿院生輝,福氣盈門,充滿了濃濃的年味。
上小學二年級時,我愛上了寫字,整天練橫平豎直、點鉤撇捺。當時看到“點名冊”三個隸書字,覺得特別好看,有空就端量,常用手指沾點唾液,到處模仿。上山拾草,也不忘折根樹枝,滿地劃拉。或找塊小石頭,在光滑的石硼上練字。到了“文革”之初,我寫的字,就在本村小學出類拔萃了。一放寒假,我就會買紙買墨,自告奮勇,為自家或鄰居書寫春聯。那時,正鬧“文革”,選寫春聯要十分謹慎。所以,基本上選的是毛主席詩詞中的對偶句。如:“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裏埃”、“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等,與當時的形勢,倒也合拍。後來,雖有變化,但春聯的內容卻偏重於口號。如:“為人民服務,要鬥私批修”、“狠抓階級鬥爭,猛促革命生產”、“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等,比較現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征。
70年代初,我上初中學習語文時,對修辭中的對偶句產生了興趣,向老師詢問了春聯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原來,曆史上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是後蜀皇帝孟昶寫在桃符上避邪的。後來,宋代詩人王安石又寫了“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使桃符聯語逐漸與門神分離,進而獨立發展為春聯了。老師還告訴我們:春聯要因戶而宜,不能胡寫亂貼。明朝皇帝朱元璋有一年除夕夜微服私訪,看到各家各戶貼的大紅春聯,心裏格外高興。偶然發現一戶沒貼,就敲門詢問,原來這家是閹豬的,寫不出恰當的春聯。他一尋思,親自寫下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對仗工整,曲而不浮,一時傳為美談。打這之後,我更喜歡上了春聯。正月走親戚,總要看看外村人寫的春聯,一是看字體,見賢思齊。二是看內容,覺著不錯的,就抄寫下來,備用。
粉碎“四人幫”,恢複了高考製度,更增加了我書寫春聯的熱情,為鄉親們主要寫了:“砸爛四害複辟夢,幹出一派豐收圖”、“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等春聯。對村裏的學生激勵很大。他們日讀夜思,勤學苦練,紛紛考入了高等學府,成了新時代的幸福之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時,我剛跨入大學校門不久。放寒假時,鄉親們看到我這個全村唯一的在校大學生回家了,紛紛拿著紅紙請我書寫春聯,我照單全收,既編又寫。根據改革之初的要求,我為村裏人寫了:“勤勞年年豐,節儉家家富”、“實踐檢驗真理,政策鼓舞人心”、“豬羊滿圈肥源廣,雞鴨成群收入高”等春聯,給新春佳節增添了福氣和歡樂。參加工作後,我還積極地為其他村的居戶寫過春聯。主要寫了:“黨指富裕路,民獲幸福泉”、“大鍋飯山窮水盡,責任田柳暗花明”、“政策歸心滿田碧玉,科技入門遍地黃金”。真情地表達了農民感謝黨的富民政策的喜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