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市中心的大昭寺,外觀秀麗,聞名於世。
大昭寺建於公元7世紀,是西藏最早的木構建築。傳說文成公主進藏後,到臥塘(今大昭寺地段)觀天察地,認為這裏是女魔的心髒,必須建寺鎮之。然後,她根據五行相克的原理,采用白羊背土,填塘建寺,矗立於臥塘之上,因而使大昭寺成為西藏的聖地。白天,我們無暇光顧寺內,隻能利用晚上,前去觀看。
晚飯後,我們一行幾人走進寺內,隻見上百個僧人席地而坐,在大經堂內閉目念經,秩序井然。來到主殿,燈光幽暗,殿內供奉著文成公主從大唐帶來的釋迦牟尼像。一旁的鬆讚堂內,供奉著鬆讚幹布、唐朝文成公主、尼泊爾赤尊公主的塑像,引得遊人紛紛叩拜。我走上前去,敬獻了哈達。仔細瞧瞧,個個神態和藹,可親可敬。看看周圍的牆上,繪滿了壁畫,色彩豔麗,生動有趣。內容主要包括佛經故事、騎馬的文成公主及其隨從赴藏途中的場麵和漢藏工匠齊心協力修建大昭寺的情景。殿內的廊殿間、殿門、梁架、廊坊上,雕刻著各種圖案,精細美觀,風格特異。這裏還保存著各類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等宗教藝術品,其中一幅刺繡的“勝樂佛”,係明朝永樂皇帝所賜,國內罕見,十分寶貴。大殿內還有與敦煌石窟相似的飛天浮雕柱頭,在初簷與重簷間,有半圓雕的人麵獅身伏獸作為承簷,雕梁畫棟,光彩奪目。這時,從外麵進來一些宗教信徒,他們匍匐著磕頭朝拜,穿越天井,一直磕到佛祖身像的腳下,齊齊站定,誦讀佛祖頌詞和“嗡瑪尼唄咪哞”六字真言,加重了這裏濃厚的宗教氛圍。
來到二樓的“曲節祝波”,隻見牆壁上繪有大型“壇城”及“護國藥叉”、“金鋼薩”、“葉度母”等密宗佛像。畫麵以“壇城”為主,周圍布以眾佛,參差錯落,各具神態。東壁畫著妙音、觀音菩薩和密跡金剛。妙音頭稍偏右,眼瞼垂下,身上飄帶對稱而起,顯得端莊、美麗;觀音體態纖細優美,幾乎裸身站立,飄帶隨意飛舞,給人以舒坦、灑脫之美感;金剛兩腿盤坐,體型誇張,重心穩定,六臂對稱伸開,手持不同法器,尤顯威武莊重。“曲節祝波”外牆的東北壁上,殘存著文殊、供養天、千佛等吐蕃時期的壁畫,構圖均衡、飽滿,色彩厚重、樸實。北壁的“綠度母”殘像,上身傾斜,突現了婀娜嫵媚之態。這些壁畫,使我看到了大昭寺的精華所在,頓覺眼福不淺。
接著,我們又觀看了寺內的一些收藏,有文成公主帶進西藏的古樸樂器、羊頭壺等文物,也有唐朝醫藥、曆算、製造工藝等書籍。陪遊的藏族司機介紹說:文成公主在西藏與鬆讚幹布齊名,深受人們的敬仰。她不僅給我們藏族人民帶來了農作物優良品種和種植技術,還傳授了農具製造、紡織、建築、造紙、釀酒、製陶、冶金等生產工藝和文明禮節、先進觀念。
夜遊大昭寺,使我對文成公主肅然起敬,緬懷之情油然而生,為我們漢族人有樣一位心靈手巧、聰明能幹、賢淑豁達的女性而驕傲。她激勵著我緊密團結藏族同事,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真抓實幹,在雪域高原上留下閃光的足跡。
(煙台日報連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