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石(1 / 1)

煙台對口支援的聶拉木縣,優先發展什麼?有人說,這裏能源短缺,必須解決煤油電供應問題;有人說,這裏道窄路險,要想富,先修路;也有人說,這裏信息閉塞,確保通訊暢通是當務之急。而我和其他援藏幹部卻有不同看法。

聶拉木縣城至今尚無中學,念初中,要跑到近千裏的日喀則市上學,給學生、家長造成了極大不便。所以,在縣城建設中學,培養人才,人不思遷,才是人心所向,也是保證邊境穩定和發展的關鍵。

思想統一後,新來的縣委薑書記非常焦急,半夜打電話給山東省及煙台團市委,聯係團員青年捐資助學。縣委副書記周波專程到自治區及地區有關部門申請立項,懇請撥發配套資金;主持縣政府工作的常務副縣長欒軍波急令縣財政局擠出專款,修建校舍,趕製桌椅,購置教學器材;劉文君副縣長也幾次往返日喀則行署,尋求支持……

煙台市領導看到團市委的募捐請示,全力支持。很快,全市團員、青年、學生掀起了捐資熱潮。有的上山抓蠍子、收集空酒瓶賣了獻愛心,有的拿出了父母、親友給的壓歲錢和零花錢,許多幹部群眾紛紛捐款,更有一些不在捐資之列的老人也慷慨解囊……

家鄉父老和兄弟姐妹的真誠令我激動萬分,也想盡點微薄之力。這不,離舉行“聶拉木希望中學奠基儀式”不足10天,獨獨缺少一塊奠基石。如果到700多公裏遠的拉薩市定做,往返兩次,要花費近萬元。再說,時間也來不及。縣委會議上,我主動提出:請建築隊用水泥、沙石、鋼筋製作一塊奠基石,我來刻字。

那天中午,快要下班時,奠基石做成了。我急忙拿著筆和刀子刻字。一些藏族同事來了,看我是否在吹牛。等我刻好“奠基”兩個標準的仿宋大字,他們眼裏方露出讚賞的目光。淄博籍的成希峰副縣長回家炒了半把雞蛋,請我去吃午飯。我擔心水泥越來越硬,更難刻寫。所以,顧不得咕咕嚕嚕的饑腸,婉言謝絕,專心致誌地刻寫“聶拉木希望中學”7個隸體字。中午,太陽火辣辣的,照在臉上,如同火烤,汗水濕透了衣衫,臉皮碎屑不斷地往下掉。正刻著“山東?煙台團委援建”8個魏碑小字,3個在濟南“西藏中學”度暑假的學生走來,見麵就叫我“老師”,誇讚字寫的棒。我著實謙虛了一番。刻畢,他們才戀戀不舍地離去。

舉行奠基儀式那天,天高雲淡,碧空如洗。當日喀則地委組織部副部長徐福金、煙台團市委副書記段大偉、團幹部薑萍等人步入會場時,掌聲雷動,鑼鼓喧天。薑必欣書記的話音響徹在會場上空:“興建中學,意義深遠,聶拉木縣幾代人的夙願就要實現了。我們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每個單位、每個人都要為教育獻一份愛心……”當天上午,共收到捐款3萬多元。奠基石在鞭炮齊鳴、鐵鍬飛舞的歡樂氣氛中埋入了深達一米多深的地下。看的出,縣城的人們綻開了一張張笑臉,特別是縣完小的學生們,更是歡呼雀躍。因為這裏埋的不僅僅是一塊奠基石,而是種著他們讀中學的希望。

不久,煙台市撥出專款170萬元,用於興建希望中學。我得知這一消息,由衷地感到高興。是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尋求發展,教育先行。我所刻的隻是一塊奠基石,家鄉領導、父老鄉親的無私援助和所有關心、支持聶拉木縣教育事業發展的人們,不都是在為聶拉木縣澆鑄、刻製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石麼。

(煙台日報連載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