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彌爾頓(JohnMilton1608-1674)是17世紀英國曆史上的偉大人物。他是詩人、政治家、教育家、演說家和神學家。他涉足之廣,學問之深,著作之多,可稱為文藝複興後期的巨人之一。
1608年彌爾頓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清教徒家庭。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7歲開始上學。他父親專門聘請了當時有名的大學者托馬斯·揚作他的家庭教師。12歲時他到著名的聖·保羅學校就讀。他學習認真刻苦,“每日讀書必至深夜方才就寢”。
1625年彌爾頓入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學習。他酷愛古典作品。
由於刻苦學習,成績優秀,1629年獲學士學位,1632年獲碩士學位。
畢業後,他謝絕了留校任教的建議,回到他父親的莊園潛心攻讀古代和文藝複興時期的作品,並研究科學和詩歌。這一時期的學習為他以後創作和事業奠定了基礎。
1638年彌爾頓旅行意大利,拜訪了被天主教會迫害的伽利略,並和很多著名的文人學者交往。1639年8月,他回到英國,在倫敦設私學,教授他的兩個外甥和一些親友的子弟。這段教師生活對他教育思想的形成很有影響,以致後來他寫了著名的《論教育》一文。
從1625年到1640年,在這期間,彌爾頓創作了大量的優美詩歌,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快樂的人》和《幽思的人》,這兩首詩體現了人文主義者對生活樂趣的追求。在挽詩《萊西達斯》裏對當時的社會生活表示了強烈不滿,並斥責了教會。
從1640年起到1660年,彌爾頓挺身於激烈的社會和政治鬥爭,為英國革命和共和政府做出了巨大、貢獻。
1644年彌爾頓發表了著名的演說《Areopagitica》,這是致議會的呼·2·籲書,為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大聲疾呼。它對17和18世紀資產階級爭取民主自由的鬥爭起了巨大作用。他認為言論自由是政治生活完善的保證,是共和政體建立的必要條件。他說:“毀掉一本好書,就是毀掉理智本身”,因為“一本好書是偉大心靈的寶貴的生命血液。”
1644年他還發表了《論教育》一文,是應其友人哈特立布的請求而寫的,是他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的總結。在這篇論文中,他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沒有教育,這個國家就要滅亡”。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使一個人能在和平和戰爭時期公正地,熟練地、高尚地履行一切公與私的職責。”為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掌握古典作家的作品。他把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學習作為獲得新知識的工具,學習的重點應放在內容上而不是詞句上。他反對經院式的形式主義學習,主張兒童自由地學習,教材內容不要超出兒童的理解程度,等等。這些主張對當時教育改革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1649年1月30日,英王查理一世被議會送上斷頭台後,彌爾頓曾任職於共和政府。1660年5月封建王朝複辟,他離開政界,從此從事文學創作活動,用藝術形式表達他的革命理想和對封建王朝的仇恨。
1674年11月8日,彌爾頓去世,終年6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