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冰雹和暴雨
冰雹可造成農作物毀滅性災害,常發生在6~9月,山區多於川區,川區年雹日平均不足1次,最多年3次。暴雨降水時間較短而雨量較大的災害性天氣,通常把日雨量≥30毫米作為暴雨指標。雖然降水稀少,但由於地形複雜,山區植被不良,局部性暴雨災害常有發生。涼州區暴雨發生在5~9月,多發生在山區,川區年平均0.2次,5年一遇。
6、氣候區劃
按照地形和水熱條件,涼州區氣候可分為三個氣候區。
(1)南部
高寒半幹旱半濕潤區海拔3000米左右,包括張義鎮的南部。年平均氣溫0℃以下,終年寒冷,年降水量可達600毫米,蒸發量700毫米左右。幹燥度≤0.65。
海拔2000~3000米,包括張義、西營鎮的一部分。冬冷夏涼,年日照時數2200~2360小時,年平均氣溫7.5℃~6℃,無霜期100~120天,年降水量250~600毫米,75%以上集中在6~9月,雨季常有冰雹、暴雨,年蒸發量700~1200毫米。幹燥度為0.65~1.99。
(2)中部
溫涼幹旱區海拔1500~2000米,包括豐樂、永豐、西營、鬆樹、柏樹、金塔、和平、新華等鄉鎮的一部分及謝河、古城、南營的全部和高壩一部分。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平緩傾斜。年日照數2369~2968小時,年平均氣溫6℃~8℃,無霜期120~155天,年降水量150~250毫米,年蒸發量1200~2000毫米。幹燥度2.0~4.5。
(3)北部
溫和幹旱區東北部平原及荒漠沿線,地勢平坦,海拔1300~1500米,包括九墩、下雙、羊下壩、中壩、金羊、金沙、雙城、四壩、洪祥、永昌、大柳、清水、雙樹、發放、清源、長城鄉鎮的全部及高壩鎮的一部分和騰格裏沙漠的一部分。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以上,年平均氣溫8℃左右,無霜期150天左右,年降水量150毫米以下,年蒸發量2000毫米以上。幹燥度4.5~5.0。
三、水資源
1、地表水資源
主要有西營、雜木、金塔、黃羊4條河流,均發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北坡,屬內陸河流,總集水麵積為3986平方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9.4億立方米。另有小溝小河22條,集水麵積718.3平方公裏,年徑流量0.16億立方米。
近40年來,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各河流徑流量逐步減少,70年代比50年代減少了23.23%。
目前,實際每年可引用的水量,平水年為71.4億立方米,占總來水量的77.44%;中等幹旱年為6.44億立方米,占總來水量的82.35%。
2、地下水資源
地下水來源大部分由地表水轉化,地下水總補給量和總消耗量1979年(平水年偏枯)、1980年(中等幹旱年偏豐)分別為:5.421、6、4.925、6.31億立方米。
3、水能資源
區內4條山水河流從主要彙流處到出山引水渠首,海拔高程1850~2055米左右。河床縱坡為1/30~1/100,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蘊藏量為12.54萬千瓦,年發電量11.13億度。其中可利用量為5.8萬千瓦。
四、植物資源
1、種植資源
種植以糧食作物為主,主要有小麥、大麥、穀子、玉米、洋芋、糜子等。經濟作物以胡麻、大麻、蔬菜、甜菜等為主。綠肥有苜蓿、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等。
2、林木資源
古涼州境內有大麵積的天然林、混生林、灌木林。後來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及人們的亂砍濫伐,使茂密的森林遭到嚴重破壞,森林麵積日益縮小,由過去數百萬畝,變成了1980年的52.23萬畝。其中森林中喬木林21.9萬畝,稀疏林2.5萬畝,灌木林25.53萬畝,未成林2.3萬畝,覆蓋率為5.61%。主要樹種23科、38屬、62種,即杉、柏、鬆、楊、柳、桑、槐、榆、樺、椿、槭、梅、條、茅、刺等,還有果樹2科、6屬、14種。到2006年,僅為29.17萬畝,占總土地麵積的3.83%。
3、草場資源
據1981年8月調查,涼州區草場麵積有220萬畝,實際利用麵積169.3萬畝,占草場麵積的77%。本區草場由西南祁連山地到東北部的騰格裏沙漠邊緣,相距66公裏,植被有中高山地區的雜草、禾草、苔草、蒿草和灌叢結合的草甸草場、灌叢草甸草場、森林草甸草場;淺山低山區的中旱生和旱生的克氏針茅、短花針茅、冷蒿為主形成的草原草場和荒漠化草原草場;東北部覆蓋著旱生、超旱生草的沙蒿、唐古特白刺、蕕若藜灌叢為主的荒漠草場;洪水河漫灘和鄧馬營湖分布有鹽生草甸,常見的有佛子茅、蘆葦等。普查共采集的草有47科、301種,其中優良牧草2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