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要疫病
人畜共患的傳染病有炭疽布魯氏杆菌、結核、口蹄疫、破傷風5種。
1956年至1989年,共發生炭疽病28起,發病畜576頭(隻),全部死亡;發病人63人,死亡8人。口蹄疫,曾發生過,沒有造成擴散。布魯氏杆菌,結合病,破傷風,呈散型流行,全區均有零星發生。
動物傳染病
馬屬動物傳染病,有馬鼻疽、馬腺疫、馬流感3種;牛、羊傳染病,共有11種;豬傳染病,共有13種;豬瘟,1954年至1986年均有發生,死亡豬1.39萬頭,致死率90%。還有豬丹毒、豬肺疫;雞傳染病共有7種,主要是:雞新城疫、雞馬立克氏病。
寄生蟲病
羊寄生蟲病22種,危害嚴重的是消化道線蟲、各種吸蟲、絛蟲、絛蟲蚴、蜘蛛昆蟲。豬寄生蟲病有7種,危害嚴重的是胃線蟲、細頸囊尾蠣、棘球蚴、蛔蟲。危害大牲畜的寄生蟲病,主要是胃蠅幼,發生普遍且嚴重。危害雞、兔等小家畜禽的寄生蟲病,主要是球蟲病,致死率在78.3%以上。
(3)獸醫衛生檢疫獸醫衛生檢疫是1978年以後,隨著畜產品大量流入市場,個體屠宰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
1980年,先在城關、武南、黃羊3個較大的集鎮進行檢疫。後檢疫站增加到33個,同時還對城關、黃羊、武南的檢疫站配備了“肉品衛生檢驗箱”,較好地完成了肉品檢驗、市場運輸檢疫、疫病監測、獸醫衛生監督等方麵的工作。2003年,全年共檢疫活畜禽107.8萬頭,檢驗各類肉品340.11萬公斤,消毒運輸車輛581輛,檢查動物產品經營戶540戶(次)。2006年以來嚴格落實疫情快報、旬報、月報、年報製度,充分發揮38個鄉鎮,448個村的動物疫情報告觀察員的作用,常年開展疫情檢測普查工作。全年共檢疫活畜禽547萬頭,檢出病害肉5600公斤,消毒車輛1530(次),有效地防止了動物疫病的輸出或傳入。肉品檢驗,使獸醫衛生檢疫工作進一步規範化、製度化。
5、畜產品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富民政策激發了廣大農民發展畜禽生產的積極性。國家為發展畜牧生產,在農村設立人工配授點和冷授精站等,以方便農民。1989年大家畜比1976年增加6.05萬頭,豬增加12.34萬頭,羊增加16.66萬隻。雞比1981年增加14.04萬隻,兔比1982年增加1.81萬隻。1988年,大家畜適齡母畜達到3.05萬頭,占大家畜總數的22.6%,當年授配2.47萬頭,受配率為70.59%,成活幼畜1.42萬頭。適齡母羊16.67萬隻,當年授配11.60萬隻,受配率69.2%,成活羔羊9.21萬隻,占授配數的79.74%。繁殖母豬2.53萬隻,肥豬27.43萬頭,兔肉3900公斤,牛奶72.96萬公斤,家禽95.6萬隻,鮮蛋148.97萬公斤,蜂蜜1.9萬公斤,綿羊毛21.87萬公斤,山羊毛1950公斤,山羊絨1500公斤,駝毛100萬公斤。牧業總產值6302萬元,較1976年的2029萬元提高約3.2倍,出現了畜牧業向商品化發展的好勢頭。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類專業戶、組、村的畜禽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畜產品生產能力增強,產量明顯增長。到2000年豬肉產量達36200噸,牛肉4700噸,羊肉3000噸,雞肉3100噸,鮮蛋5600噸,牛奶2300噸,羊毛762噸,山羊絨8噸,駝毛7噸,蜂蜜13.6噸。2006年豬肉產量達56469噸,牛肉7950噸,羊肉5605.5噸,雞肉3170.75噸,鮮蛋7269.9噸,牛奶4290噸,羊毛1434.3噸,山羊絨7.02噸。
6、畜牧區劃
根據畜牧業生產特點,涼州區的畜牧區劃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區。
淺山沿山羊、牛、豬、驢區本區包括河水灌區的沿水灌區的沿山及淺山地帶。有草原80.48萬畝,係季節性草場,青草期5個月,放牧時間一般為7個月。根據飼草資源、草場情況以及曆史習慣,適於羊、牛、豬、驢的發展。氣候較寒冷的張義等鄉鎮適於發展適量的犛牛。
平川豬、雞、牛、羊區本區包括沿沙區以外的全部平川農區和太平灘墾殖地帶。是涼州區的主要糧食產區,沒有草場,畜禽以舍飼為主。畜禽商品率高,適於綜合發展,部分水源充足的地方,可發展養魚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