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8年(1929),九條嶺煤礦正式開發。煙煤主要分布在大口子、西營、南營、小紅溝、臭牛溝等地。煤炭開采始於明初,但到1949年仍處於鎬挖、人背、牲畜馱的落後狀況,年產量1.55萬噸。1989年開采量為30萬噸。到2006年,由於儲量下降,原煤開采量下降至10.06萬噸。主要企業有甘肅省九條嶺煤礦、武威市大口子煤礦。
瑩石資源主要分布在西營鎮大沙溝一帶,為農民自行開采。
九、電力工業,火力發電
1958年黃羊電廠建成投產,1985年,采用大電網供電而停機轉產,經曆27年,共發電33.27億千瓦時。
水力發電武威有西營、黃羊、南營等9座中小型水庫,發展水電有著便利條件。先後建成涼州區南營水電站、黃羊水電站、西營水電站。水力發電量1979年為405.8萬千瓦時,1989年達到3700萬千瓦時。2006年為3474.18萬千瓦時,其中西營總幹電站1202.74萬千瓦時,黃羊水電站946.5萬千瓦時,南營水電站1324.94萬千瓦時。
十、醫藥工業
醫藥工業包括中西藥加工和獸藥加工。
中西藥加工民間製藥曆史悠久,其中“王蛤蟆”膏藥享有盛譽。1978年,武威製藥廠建成投產,產品有中西藥片劑、祖師麻膏藥、醫用紗布等12個劑型105個品種。
“祖師麻膏藥”對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風濕引起的肌肉、關節疼,具有特殊療效,遠銷國內各地及東南亞諸國。醫用不粘紗布是1989年開發生產的專利產品,具有不粘肉、療效好的特點。來蘇爾和醫用不粘紗布等填補了甘肅省醫藥產品空白。不粘紗布獲第36屆布魯塞爾尤裏卡世界發明博覽會金質獎和比利時科技部長特別獎,“鐵拐李”牌祖師麻膏藥1985年獲省優產品稱號。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武威的醫藥加工企業發展很快。到2006年,涼州區已先後建成投產的醫藥加工企業有甘肅普安製藥有限公司、甘肅泰康製藥有限公司、武威醫藥有限責任公司、武威綠洲中藥材加工有限公司、武威天慈堂中藥飲片公司等。醫藥生產已被確定為涼州區的主導產業。
獸藥加工始於1988年,武威天馬製藥廠建成投產,目前已形成片劑、散劑、水劑的生產能力。
十一、機械工業
機械工業,農業機械、礦山機械、電力機械、建築機械和其它機械配件製造。
農用機械曾經製造過拖拉機、收割機、脫粒機、水利啟閉機、打井機、農用拖車、605型力車底盤等,有效生產時間短,批量較小。改革開放以來,私營農業機械製造企業逐漸發展起來。到目前,涼州區雙城鎮的農業機械製造企業已形成了一定生產規模,除生產傳統產品外,還根據農民的需求不斷研製開發出各種新型產品。極大地滿足了農業生產的需要。主要生產企業有雙城農機製造廠、謝河機械廠、新鮮農機廠。
糧油機械製造業主要產品有碾米機、磨麵機、電動清理篩、皮帶輸送機、飼料粉碎機、提升機、手搖風車、油缸、糧鬥、浸出設備和精煉設備。主要企業有武威糧食機械廠、涼州區謝河機械廠。涼州區謝河機械廠的“銀武牌”糧食機械已取得發明專利,產品遠銷新疆。
礦山機械製造業主要產品有礦車、刮板機、絞車、翻車機和礦山機械配件。主要企業有武威煤礦機械廠。
第九節建築業與房地產
一、建築業
涼州區建築技術和建築業的源頭,可追溯到4000年前。從皇娘娘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齊家文化遺址中就有房子9座,房子呈方形,半地下穴式和地麵建築都有。說明新石器時期,涼州區已經有住宅建築。到東晉時,涼州區的建築技術和建築業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
到明清時期,涼州區建築技術和建築業又有了很大發展。據《武威縣誌》記載,武威在明時曾加固涼州城並且增修了許多建築物,僅城內和城郊的寺廟就有100多座。現存的古建築多數是明、清時期重修或新建的。著名的古建築群文廟是明正統二至四年修建的,海藏寺是明成化十九年重修的,大雲寺古鍾樓是明洪武年間重修的,雷台三星殿是清早期建築的。清末民初,武威經濟凋敝,建築業也漸趨衰落,但民間仍有相當數量的掌握古建築技術的能工巧匠。20世紀20年代,武威城區建築業中著名的泥、瓦、木、油工匠就有李生瑞、王福、郭長慶、馬萬和等20餘家50餘人。當時建築業者大都獨立經營,自找活路。有一個經官府指定的行業牽頭人,名曰“行頭”,常和各方聯係,當時建築業的行頭名叫李生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