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經濟(15)(1 / 2)

2002年3月,武威市糧食局下發《關於加強糧食銷售工作的通知》規定:“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銷售到省外、省內係統外以及係統內經營和加工企業的糧食,均給予銷售補貼,非補貼銷售的品種,按‘購得進,銷得出’的原則,收購的優質糧食和退出保護價的糧食,隨行就市銷售,不享受銷售補貼。”涼州區當年共銷售糧食20369.4萬公斤。2003年,對全區退耕還林進行糧款補助,補助糧食為85.436萬公斤,現金補助1708720元。2004年起,將原向退耕補助的糧食改為現金補助,是年,共銷售糧食26109萬公斤,實現糧食銷售總額35275萬元。

2005年,全區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累計銷售糧食27988萬公斤,實現糧油銷售總額42813萬元。

截至2006年底,全係統共銷售糧食2158萬公斤,非國有糧食經營加工企業共銷售472310噸,飼料工業玉米轉化量305444噸。

4、儲運

1949年9月,接管國民黨縣政府田賦糧食管理處倉庫18座,總容量199萬公斤。1953年,倉容量達950萬公斤,儲存糧928萬公斤。1973年,全縣已建“土圓倉”52座,容量271萬公斤。1989年底,全縣共擁有各式倉庫149座,建築麵積4.86萬平方米,設計容量1.2億公斤,實容量為1.1億公斤。到2000年,武威市的糧食倉庫建設基本上達到了片有所、鄉有站、站有庫,綜合庫存高達51.4萬噸,擁有各式倉庫166座,糧倉建設及固定資產投資達2985萬元。2003年11月18日,甘肅武威國家糧食儲備庫擴建工程項目正式竣工驗收,裝糧壓倉指標為62000噸。2006年2月15日,甘肅武威國家糧食儲備庫整體移交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管理,至此,甘肅武威國家糧食儲備庫正式成為中國儲備糧武威直屬庫。

1954年,油脂公司成立後,采用油櫃儲油,共製做木油櫃2個,容量15噸。1956年,用鐵皮製做油灌1個,容量100噸。1957年,製做鋼板油罐1個,容量350噸,多數食油采用桶裝露天保管,無較好的儲存設備。另外,在涼州區城鄉還有許多私人榨油坊,主要用於當地農民自己榨油食用,其裝備基本是油桶,在市場上銷售的數量也不大。

涼州區曆來盛產糧食,是甘肅省糧食輸出的重點縣。糧食統購統銷後,糧油調運由中央統一安排,各級糧食機構對糧油調運必須控製在計劃管理之下。糧食市場放開後,企業可以自由調運,隨行就市。

第十三節財稅金融

一、財政

1、體製

涼州區在漢武帝前為少數民族遊牧區,無耕田賦役的記載。自漢武帝建武威郡後,移民屯墾,始有田賦和差徭。漢襲秦製,三十征六(即按20%稅率征收田賦)。曹魏時令收田租,畝征糧四升。晉時戶賦與田賦並征。唐時實行租庸調法:有田就有租,有戶就有調,有男就有庸,丁賦、戶賦、田賦三者並征。宋、元兩代沿用唐製。明朝自嘉靖時起實行“一條鞭”法,將一切賦稅、貢品都歸並於田畝,計畝征銀,折銀於官。清初沿用明製,合“銀差”、“力差”為一,名曰“丁”。雍正五年(1727)將“丁”攤於地內,名曰“地丁”,以康熙五十七年(1718)丁冊為主,每丁一口征銀二錢。

清時涼州設有統捐局,光緒三十四年(1908),涼州統捐局收百貨統捐銀六千零一十七兩一錢四分五厘。凡地方舉辦一切事業,除上級指定要辦的事由上級撥款外,其它屬於當地要辦的事都由地方捐款集資。捐派費名目繁多,地方官吏、土豪劣紳借此巧立名目,橫征暴斂,至清末更為嚴重。民國時期財政基本沿用清朝舊製,財政收入來源以田賦糧、地丁銀、田賦附加為主,其次是各項稅捐。民國初期稅捐,除由國家設專門征稅機構征收的“國稅”外,地方沒有固定稅種,但各種捐費名目繁多,百姓負擔很重,苦不堪言。民國32年(1943)起,武威縣有了比較完整的歲入歲出預算書,其具體內容分為歲入經常門常時部分、歲出經常門常時部分和歲出經常門臨時部分。1950年起,開始實行高度集中的“統收統支”財政體製。

1953年,實行中央、省、縣三級財政體製。1971年到1973年,中央對地方實行收支大包幹的管理體製。1978年開始,將超收分成改為增收分成。武威縣淨超收82.6萬元。1980年起,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幹,分灶吃飯”的管理體製。劃分了地區和縣級收支範圍。武威縣每年收入約在1600萬元到1900萬元之間。1984年突破2000萬元大關。1985年武威市成立,省、地對市實行“定額上交包幹,一定五年不變”的財政包幹辦法。

2、預算收支

預算內財政收入預算內財政收入從1949年9月到1989年底,武威縣(市)全額預算總收入為5.28億元。其中企業收入5793.9萬元,占10.98%;農業稅1.03億元,占19.57%;工商各稅3.54億元,占67.05%;其它收入及公債、牧業稅、契稅、鹽稅共1264.3萬元,占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