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文化(1)(1 / 3)

第一節教育

一、機構

明、清時期,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為教育行政官員。

民國4年(1915),武威縣設勸學所。民國15年(1926),改為教育局,民國23年,局改為科。民國27年,恢複局。民國29年,再度裁局複為教育科。

1949年,武威縣人民政府沿襲舊製設第三科。1950年3月,改稱武威縣人民政府文教科,總管全縣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科學等方麵的工作。1978年10月,改稱為武威縣人民政府文教局。1986年,市政府決定文化、教育分設,成立武威市教育委員會。2001年,市改區後,武威市教育委員會改名為涼州區教育委員會。2002年7月改稱為涼州區教育局。

二、體製

在豐厚浩繁的史籍中,記載著武威自西漢以來,曆朝官府興辦地方教育,培養人才的業績。

十六國時,前、後、南、北四涼都曾建都姑臧,統治者采取寬和政策,“習文修武,保境安民,教化風行”,文化教育興盛,官學、私學蓬勃發展。明、清兩朝,崇文重道。清康熙設博學鴻詞科,廣選品學兼優、文詞卓越之士,形成了“古文之盛,前古罕聞”的盛況。以文學知名的李蘊芳、張美,各有名著數十種;嘉慶進士張澍,著述等身;牛鑒官至兩江總督,名於當世。

長期的封建社會,以孔孟思想為主導,在其影響下,除官辦的儒學、書院等學府而外,武威城鄉還設有官辦和群眾集資或家庭設立的義學、社學、私塾,他們聘請教師、招收門徒,為科舉進仕培養人才,形成了完整的封建教育體係。

鴉片戰爭之後,列強入侵,國勢日衰,清政府鑒於外交受挫,處處受帝國主義欺淩,感到非興學不足以富國強民,於是“罷科舉”、“興學堂”,改革教育製度。嗣後,封建教育製度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轉化。光緒三十一年(1905),武威縣開始興辦了一些中、小學堂(書院改為學堂)。

民國時期,武威縣廢除了中、小學堂,改建和創辦了一批中、小學校,施行國民教育。中、小學教育有所發展,但受高等教育者寥寥無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徹底廢除了舊的教育體係,建立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教育製度。武威市(縣)從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都具有一定規模,形成了遍及城鄉的教育網絡。農村教育在改革中,施行“分級管理、分級辦學、分級負責”的管理體製,調動了地方辦學的積極性,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1990年,涼州區的教育管理體製繼續實施1986年以來確定的“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教育管理體製,並逐步健全完善教育管理機構,強化教育工作,明確了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的職責。2002年起,撤銷了學區輔導站,全區農村中小學教師職工工資由區財政統一管理和發放,從根本上解決了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進一步落實和理順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製。

三、學校

1、幼兒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私立晉華小學和萬壽宮小學曾附設幼稚班各1個,後因經費困難停辦。

1953年創辦第一所幼兒園(現為區第一幼兒園),1958年在“大躍進”中,農村曾掀起隊隊辦幼兒園的熱潮。全縣農村有幼兒園1466所(實為托兒所),入園幼兒8萬多人。因有名無實,質量很差,1960年全部停辦。1965年,武威專區創辦幼兒園1所。1982年後,幼兒教育發展較快,農村小學和廠礦學校興辦學前班45個,城市企業單位辦幼兒園(集體)8所。1985年創建武威縣第二所幼兒園。1989年底,全市有幼兒園24所。20世紀90年代私立幼兒園發展很快,城區先後開辦8家,為幼兒教育發展注入了活力。到2000年,全市幼兒園已發展到361所,入園幼兒23972人,教職工1057人。到2006年,全區幼兒園達364所,入園幼兒20097人,教職工1172人。

到目前涼州區內的重點幼兒園有:武威市實驗幼兒園(1965年創建)、涼州區第一幼兒園(1953年創建)、涼州區第二幼兒園(1985年建)、涼州區西苑實驗幼兒園(私立)、涼州區和平愛彌兒幼兒園(私立)、涼州區水電幼兒園(民辦)。

2、小學教育

光緒二十八年(1902),武威縣知縣張廷武改天梯書院為武威高等官小學堂。次年,城鄉共設有初等小學堂43所。宣統元年(1909),涼州知府王步瀛於王府街郝氏宅設涼州府模範兩等小學堂。

民國元年(1912),南京臨時政府頒布《小學校令》,小學堂改為小學校。民國5年(1916),初級小學校改為國民學校。民國12年(1923),推行新學製,國民學校又改稱初級小學校。時有完全小學4所,初級小學60所,學生3585人,全年經費129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