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古墓葬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台漢墓位於涼州區金羊鎮新鮮村雷台觀。1969年10月當地農民在台腳下挖防空洞時發現一座大型磚室東漢墓。1997年初又發現2號墓。出土器物共230多件,最突出的是一匹銅奔馬,引起國內外的極大關注,先後在法、英、瑞典、意、日等19個國家展出,博得很高評價。1983年國家旅遊局將銅奔馬定為中國旅遊標誌。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旱灘坡墓群位於涼州區祁連山北麓,地跨柏樹、鬆樹、西營3鄉鎮。在東西長20公裏、南北寬1公裏的大片沿山台地上,分布著漢晉墓群。墓多為土洞墓,間有磚室墓。多次發掘清理,出土木質鳩杖、王杖律令、彩繪木俑等。1981年9月10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景寨墓群位於涼州區東河鄉王景寨村。墓葬區東西長3公裏,南北寬約2.5公裏,地麵有明顯的土塚約三四十座,一般為磚室墓。此處不僅是漢代墓葬,且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1981年9月10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磨嘴子漢墓群位於涼州區城南15公裏祁連山下,地跨新華、古城兩鄉鎮的高低不平的嘴形台地上,有新石器時代的馬廠文化遺址。漢代墓葬多為土洞墓,間有磚室墓。此處土質含堿大,內夾石蕊物質,土質堅硬,加之地氣幹燥,具有保存地下文物的優越條件。1981年9月10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嘴喇嘛灣唐墓群位於涼州區南營鄉青嘴村群山環抱的青嘴、喇嘛兩個山灣裏,分布著唐代吐穀渾慕容氏家族的9座墓葬。1981年9月10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狼洞子灘漢墓群位於涼州區清源鎮王家新莊村。1981年9月10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沙灘漢墓群位於涼州區下雙鄉於家灣村。1991年9月10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坡墓群位於武威市南營鄉穿城村東麵的山坡上,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00米內為其保護範圍。1993年3月29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洪祥灘墓群位於武威市城北25公裏的洪祥鄉洪祥村,東西與南北各為4公裏左右。1993年3月29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七、館藏重要文物儀禮簡
1969年出土於涼州區新華鄉磨嘴子王莽時期的漢墓,共存469簡、27298字,是一部完整的包含9篇《儀禮》的經書,這是迄今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儀禮簡。這批漢簡,除極少數竹簡外,絕大部分是木簡,用鬆木製成,長約50.5—56.5厘米,每簡有60個字左右,都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這批儀禮簡的價值在於:保存完整,整齊有序,保存了原書的原貌,為研究漢代經書和校勘《儀禮》版本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王杖簡曾有兩次發現,一是1959年在涼州區新華鄉磨嘴子18號漢墓中出土的《王杖簡》,完整無缺,編為一冊;二是1981年又在這裏發現《王杖詔書令冊簡》26枚,除缺少1枚外,其餘保存完整。現存之簡長23.2—23.7厘米,寬0.9—1.1厘米,每簡字數在4至35字之間。《王杖十簡》在此前出土後,曾引起史學界對漢代養老、尊老製度及有關詔書令的年代、排次、個別字的釋讀等問題的爭論,《王杖詔書令冊簡》出土後,使這些問題迎刃而解,為史學界圍繞“年七十賜王杖”產生的許多疑問找到了明確的答案。
醫藥簡1972年出土於涼州區柏樹鄉旱灘坡漢墓,共存92枚。這次發現,不僅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我國解放前所發現的醫藥簡的總和,而且內容也相當豐富,它包括了醫學上的內、外、婦、五官等各類疾病的診療方法、所用藥物、針灸學諸多內容。保存了比較完整的各科方劑30多個,方劑中所列藥味近100味。它是國內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的原始文物,對研究我國醫學以及中藥發展史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博俑1972年出土於涼州區新華鄉磨嘴子漢墓,是豐富多彩的武威漢代木雕中的代表作之一。“六博”是一種曆史悠久的中國古代棋類遊戲,也稱博、博戲。六博俑中兩男俑對麵跪坐,中間放一方形二層木棋盤,對弈的木俑神情專注,姿態優雅,場麵氣氛頗為緊張,生動地再現了古代博戲的情景。木雕造型古拙雄渾,削製簡潔傳神,繪畫質樸生動,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是珍罕的古代木雕藝術作品,它的發現是研究古代博戲唯一完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