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老齡工作
1990年以來,全市廣泛開展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宣傳和老年人維權活動,大力弘揚了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風氣。每年都對部分生活困難的老人進行慰問,協調區內醫療單位為老年人進行免費體檢,進行健康講座。2004年開始,根據上級精神,開始為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發放特殊生活補貼,90—94歲,每人每年300元;95—99歲,每人每年500元;100歲以上,每人每年1000元。其中,90—94歲老人的補貼由區級財政發放,95歲以上老人的補貼由省、市財政承擔。至2006年底,全區共有60歲以上老人9.75萬人,90歲以上老人148人,100歲以上老人3人。
八、救災救濟
涼州區自然條件較差,氣候幹燥,曆來自然災害頻繁。1950年以來,涼州區多次發生旱、水、澇、風、霜、雹、蟲等程度不同的自然災害,災害發生後,人民政府及時拔給救濟款、糧食、種子、布匹、棉花、藥品、化肥等物資,解決了受災群眾在生產和生活上的困難。1959年到1961年,連續發生3年自然災害,導致人民生活嚴重困難,中央及省、地、縣各級政府,先後發放社會救濟款66.2萬元、救濟布匹47.5萬米、棉花3.15萬公斤、各種衣物1.36萬件、救濟藥品和醫療費98.66萬元,以及酒、肉、糖、蔬菜等大量救濟物資,為搶救人命,恢複和發展生產起了重大作用。1963年到1978年,對農村生活困難戶,政府每年均發放大量救濟款、糧食、棉花、棉布及衣物等。1978年到1989年,政府累計發放救濟款和房屋修補費135.56萬元,衣物9.12萬件,棉花1萬公斤,棉布6600米,救濟款50.8萬元。
從1990年到2006年以來,涼州區曾發生過幾次特大自然災害。造成全區農村和城市重大經濟損失。1998年,針對群眾缺糧嚴重的實際,原市委、市政府采取糧食募捐、借糧還糧、村民互借等三種措施解決了部分災民缺口糧的問題。1999年7月12日,涼州區發生了數十年罕見的洪暴災害,城鄉共造成經濟損失3788.6萬元。災情發生後,駐武部隊出動3010人次,車輛143台次參加抗洪搶險,市政府撥款45萬元用於解決災民生活困難。2000年,連續4個月無有效降水,氣溫持續偏高3-5度,祁連山積雪銳減,四大水係水量銳減,受災4116萬畝。同時,發生了大範圍的農作物病蟲害、沙塵暴、暴雨洪澇。2001年,再次遭受嚴重幹旱,減產糧食1197.9萬公斤,造成經濟損失13011.6萬元。4月份,連續遭受10多次沙塵暴襲擊,損壞日光溫棚195座,簡易棚10065座,地膜作物4746畝,經濟損失339.7萬元。當年,政府先後發放救災糧68萬公斤,麵粉及大米414萬公斤,救災款65萬元。
1990年,全區有20世紀60年代精減退職老職工168人,年發放救濟金額49200元。至2001年,全區有20世紀60年精減退職老職工有158人,年救濟金額45000元。2006年,由民政局發放生活補助的20世紀60年代精減退職老職工有65人。
1984年到1996年,全市共建成敬老院達到21所,集中供養108人。2003年,五保供養實行財政轉移支付,人均供養標準800元。2006年9月,按新五保條例審批五保對象4533名,並將標準提高為每年1300元。同年新建農村敬老院4所。
涼州區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從1998年7月開始實施,保障對象主要是城市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撫養人的“三無對象”,全區共保障1102人;截至2006年底,全區共保障各類低保對象10686戶27182人,占全區非農業人口的11.7%,低保標準由最初的90元調高到157元。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在農村進行了低保試點工作。
從2005年下半年起,全區開始了城鄉醫療救助工作,區政府製定了《涼州區關於建立農村醫療救助製度的實施意見》和《涼州區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累計救助了235名城鄉患重病的困難群眾,救助資金50多萬元,並資助農村五保戶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資助城市低保對象中的一、二類人員參加了城鎮醫療保險。
第五節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