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說就明白:有錢的空閑,是享受;無錢的空閑,是受罪。但這不能解釋,為什麼典型藍領低薪的倫敦地鐵工人,會組織起來爭取每年兩個月休假?為什麼最近法國政府想取消每周35小時法定工作時限,遭到人民群眾大規模抗議?
或許可以說:窮富與忙閑之間,失去了直接聯係。這個世界的大部分人,工作,休息,休閑,三者的關係經常是顛倒過來。無錢有閑階級,生活流淌著悲哀的無聊;有錢有閑階級,生活是揮霍與空虛的交替;兩者之間的所謂中產,生活也是一條混沌不清的濁溪。真正辛苦工作的人,工資差別當然很大,但是都成了少數。這個世界充滿階級不公,國際霸權,需要人們堅持鬥爭。但是階級分界線不在空閑時間上,“有閑階級”不再是貴族的代稱。希望這一點不會引起誤會,弄得討論不下去。
如果故意輕鬆一些,我會說:窮加閑,會誘發群體犯罪;富加閑,易導致家庭崩潰;悠遊加空閑,是肥胖症主因;操心加空閑,走向精神疾病;孤僻者易自我傷害,貪婪者常流連賭場。
但是也有社會專家,歡呼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我手頭就有一篇文章,說是休閑時代“從生產-消費模式,轉向消費-生產模式,標誌著人從有限的發展轉向全麵地發展自己”。
這比任何先前想象的烏托邦都美好,我們竟然已經可以考慮社會大部分人如何 “全麵發展”!
3
最近讀到英國一個市長的上任宣言,“我將讓你們得到安全,得到消遣”(I shall keep you protected and entertained)。政治兩大任務,一清二楚,這是 “休閑政治”精髓,隻是大部分政客拒絕說得那麼明白而已。發展中國家,還要加上:“讓人民賺錢。”但是賺越來越從休閑中賺。“休閑產業”,是多少國家在搶做題目的文章。
很多人討論過西方轉向信息經濟,服務經濟。休閑經濟被統算在服務之內,實際上休閑是服務的根底,這方麵歐美又在占先。東亞人,一向以勤勞聰明自豪,從30年前底特律工會領袖砸日本汽車,到目前西方對人民幣兌換率的壓力,東亞人實際上一直在爭奪全球有限的工作位置,中國幾乎恰恰正好擠進了末班車,做了世界小型商品工廠。因此,當休閑浪潮最後無可阻擋地衝擊到東亞,我們精神準備不足。
這是經濟方麵,本文隻能討論休閑文化問題。
“休閑文化”似乎是同義反複:文化本身就是空閑的成果。“遊戲的人”,產生文化。真正的文化,是“玩”出來的。“盛唐諸人,唯在興趣”。
我個人建議,文化可以分成兩大部分:推進型,非推進型。
推進型文化活動,最明顯是科學,雖然也靠個人興趣引導, “更上一層樓”可以作為目的;非推進型文化活動,很難談“質量”,後人不一定強過前人。難說今天的哲學是否比古人高深,無法說今人的圍棋肯定比一千年前高手強,可以肯定說今日詩人不如古人。
非推進的文化,多半是 “為玩而玩”。當今文化唯一可以誇耀的是數量,是非推進文化過剩。先前的推進型的活動,例如地理探險,忽然也變成旅遊大潮,在熙熙攘攘中消融了目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把盡可能多的項目變成“推進型”,功不可沒。
2004年中國電影年產據說有400部,有在影院上映機會的,不到30%。也就是說,有280部,從來沒有被觀眾看到。這還不算原本沒打算進入市場的製作。電影要投資,寫小說無本生意,隻要有空閑,文學創作空前繁榮。這本是好事,偏偏讀者並沒有因為休閑而增加。於是創作找不到讀者,文學刊物無利可圖改成時尚刊物。2004年中文長篇小說出版竟達 1000部,絕大部分印不到幾千冊。於是憤怒出詩人,寫出的文字越發多。
在美術界,行為藝術,裝置藝術,似乎無須長年磨煉,憑空創意,人人得而試之。去年BBC做了一部中國行為藝術的紀錄片,在英國第四頻道半夜放了一次,竟然弄得整個英國嘩然。我走到哪裏都有人問:“中國人真吃死孩子?” 我原以為西方人對藝術界出怪早已見慣不驚,中國藝術家還能弄出一二手新招。
如果空閑才能推進人類文化,現在空閑達到曆史的最高點,人類文化是否達到了新的高峰?看來隻能說,在數量上,人類文化取得了空前巨大的積累,麵寬人多。文人刊物《萬象》,以電子遊戲打頭條,真是文之時者。
4
據馬斯洛的“需求等級”理論,空閑可以用來“實現自己的潛能”,是人類最高等需求。但是,實現什麼樣的潛能?工匠潛能?發明潛能?投資潛能?不是。世界總工作量不會增加。休閑時間工作狂,會讓別人無事可做。
休閑時,人們能實現的是各種文化潛能:作家夢,藝術家夢,球星夢,高段棋手夢。玩出文化來,就是成就,就是休閑的目的。
但是如此文化,馬上有苦惱悖論:如果休閑的目的,是實現潛能,有多少人能玩出一個名堂?
美國有個統計數字:全國有200萬“職業作家,藝術家,體育家”。這則統計,隻談“職業”,能賴以謀生者都算。也就是說,少數球星之外的大量學校業餘球隊教練,少數明星之外的大量戲劇俱樂部指導,少數作家之外的大量寫作班老師,少數音樂家之外的大量鋼琴提琴教師,全部加起來,有200萬人。美國總人口27億,兒童除外,隻算2億。那樣,每100人,隻有1個能以休閑文化為職業:“成才”機會,百裏挑一。
休閑文化的第一個悖論是:如果你真的,實現了潛能,你的休閑就不再是休閑,或者說,你的工作就是休閑,休閑就是工作。這些職業人士,永遠在工作,也永遠在休閑。他們是人上之人,閑出了一個意義。
即使這200萬職業“文化人”,大部分無籍籍名,一生並無成就可言,在本行裏都是小土豆。真正可以稱為“玩家”的人,藝術體育各界的天之驕子,每一界中的知名人士,隻有其中的1/2000,構成全美國1000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