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0日,我所在的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召開了年度新聞工作會議。大會交流中,我作了一個發言。題為: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創新——我們的努力、困惑與願景。
集團編委下了個命題作文,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創新。我個人理解,這既是理念上的一種引導,也是操作層麵上的一次小結,更是前進路上的一次加油。差不多在兩年前,在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電腦奇人比爾·蓋茨曾經說過:隨著在線視頻產品的日益發展,互聯網將在5年內“顛覆”電視的地位。電視正在被顛覆,所以做我們這一行的更需要創新。
我們的努力
新聞怎麼創新?兄弟頻道給了我們許多啟發。而我們浙江經視也一直在努力。比如說,在傳輸手段上,我們聯手聯通公司開發了 3G直播技術,隻要有聯通信號的地方,我們就可以把它和我們的微波車捆綁實現直播,上個月紹興火車頭脫軌事故,我們用的就是這種技術,有了這項技術,我們可以把手伸得更長,我們希望早日實現直播的常態化;又比如,在浙江經視的官方網站上,我們的節目視頻上載得更及時了;還比如,我們與新浪網的合作才一年半,光是播客的訪問量有1100多萬人次,而今年的觀眾嘉年華在新浪視頻首頁掛了一天,雖然不能統計訪問人次數,但憑借新浪這棵大樹,視頻的影響力不可低估;還比如,為解決信息源問題,我們有了與台灣東森的合作,我們和全國多家電視台合作成立了新聞協作體,我們還購買了國際台節目;又比如,在我們的編輯室裏,編輯之間的交流是隨時進行的,編輯室的牆上有九台電視機。頻道裏這幾年一直強調打開格局,我們正在努力,迪拜事件中,我們就動用了阿拉伯亞洲商務衛視的特約記者;明年我們還會在上海深圳設立演播室。格局一打開,視野更開闊。
形式是王,內容是金。剛才說的這些都是形式。事實上,無論是新媒體還是舊媒體,最重要的不覺還是內容。在同質化競爭中我們一直試圖在內容上尋求突破,打造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浙江經視一直來的新聞理念是,時政新聞民生化,民生新聞公共化。這次新聞頭條競賽,我們送了三條新聞,應該說都體現了我們的訴求。“三大博物館持續高溫,浙江迎來文化狂歡”,說的是文化浙江的事,一個容易被新聞工作者忽視的熱點;“美國開征反傾銷稅 中策員工一個也不能少”,是時政新聞,更是公共新聞,視野比較開闊;“綠城重金拿地 樓市集體瘋狂”,民生與公共兼備。
更值得一提的,我們敏銳地覺察到新聞評論的力量,所以我們一方麵通過“大家說吧”來構建公共話語平台,另一方麵則強化評論,爭當意見領袖。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記者,每個人麵前都有一個話筒,我們有個欄目叫“大家說吧”,強調的是和觀眾的互動,學的是互聯網的論壇,是電視的2.0版本。至於說評論,我們在每天的《經視新聞》中強化評論,同時更是在2009年開年推出了《新聞深呼吸》這檔節目。通過一年的努力,這檔節目已經實現了收視率、影響力、廣告效應三豐收。有人問我,這是一檔什麼節目?我說是一檔原創節目。它不完全是讀報,它也不完全是讀電視。它是脫口秀。有新聞事實,有觀點引用,有對評論本身的評論。說心裏話,節目風險很大。好在集團領導經常提醒,頻道領導嚴格把關,觀眾非常寬容,所以走到今天。前些天有媒體采訪我,問我新聞評論的標準,我說我努力去做的是:除了導向,還是善意、理性、建設性。因為善意,所以溫暖;因為理性,所以共鳴;因為建設性,所以能被認同。我個人以為,內容上的這些創新,讓我們和兄弟頻道有了些區別,有了些差異化,也讓我們在新媒體環境下多了些比拚的籌碼。2010年我們和“廣播城市之聲”聯手,推出財經新聞脫口秀HELLO MONEY!我們期望實現評論的常態化。
我們的困惑
麵對新媒體,我們沒有停止努力,但我們也有困惑,有時候困惑還非常強烈。困惑主要在兩個方麵。一個是人,一個是物。
先說說人這個因素。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但人恰恰又是最難激活的因素。電視新聞工作很辛苦不說,不斷的重複也會讓人有職業厭倦職業疲憊,有三年之癢七年之癢。所以我常和部門的同事說,新聞工作需要激情,沒有激情就不適合做這個工作。非常欣慰的是,在我所在的這個團隊裏,這樣的人還不少。前麵說的文化狂歡,記者去了現場至少三次;比如開征反傾銷稅,記者當天就完成采訪,當晚央視二套用的也是我們的節目;房產的片子,記者保存了曆次拍賣的精彩,說起來就可以如數家珍。但是,不瞞大家說,當80後越來越成主力的時候,當我們馬上就要迎來90後的時候,這樣的人似乎越來越少。我有時候會寫些新聞手記,把一天的新聞感想寫出來貼在牆上。12月7日有這麼一段:“蕭山火災的消息是昨天晚上11點多得知的。派誰去好呢?我糾結了很久。最終我還是沒打攪各位同學,但說實在話,我一晚沒睡好,我一直在和線人聯係。我怕那是一場類似當年天工藝苑那樣的火災。那樣的話,我將後悔不已。次日早上,火災死灰複燃,我讓最先趕到單位的張劍、張翔出發了。新聞需要激情,需要奉獻,需要一些職業精神。我盼著有同學告訴我說,舒老師,下次突發,隨時叫上我!”有新聞職業精神的人越多,新聞創新就越有動力,越有後勁。怎麼樣讓更多的人更敬業更有職業精神,我們還要動更多的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