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國通信地理的性質(三)(1 / 1)

1861年,英,法,俄、美等國根據《北京條約》,在北京設立了駐華使館。為了方便,各國駐華使館來往文件改交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辦理外交和通商事務),轉交中國驛站代寄。後因南北許多省份,北京、鎮江之不斷發生戰爭,衙門把各國使館文件工作交給英人赫德總理,於是1866年協議,將這項郵遞任務移交海關兼辦。

1878年3月9日,天津為中心,在北京、天津、煙台、牛莊(營口)、上海五處海關開始試辦郵政。郵件一直是海關交由海輪代運。1878年6月15日,要求上海海關銀三分和五分的郵票各十萬枚,後又印製麵值銀一分的郵票十萬枚4這就是中國第一套大龍郵票的誕生。

1988年3月23日,在天津開放收寄華祥公眾郵件。吳煥與天津一家辦理委托事務的大晨商行合夥,在上海、天津等地組成“華洋書信館”。吳煥計劃以上海為中心,在全大中城市普遍組織華洋書信館,辦理中國境內所有華洋郵政業務。其業務範圍包括中外公私文件、信函、零星包裹、貴重物品、銀錢彙兌,等等。如果發展起來,很可能成為一個全國規模的商辦郵政。

直封1396年由清光緒皇帝批準,正式開辦國家郵政(大清郵政)。經過三十多年的醞釀,中國近代郵政才得到政府批準,以大清郵政名義(實由海關管理)在全國興辦起來4這種由海關管通郵政的體製,帶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這說明,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位的中國,采用一種先進的通信方式,經濟和主權的喪失伴隨在一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大清郵政成立後,實際仍由海關兼辦。從鴉片戰爭前夕至辛亥革命前夕,七十年左右,中國郵政通信係統五花,全國通信機構處於複雜混亂的局麵。當時除了海關郵局之外,還有古老的驛站和鴉片戰爭後出現的辦文報局;有民營的信局(民信局)和僑胞的僑批局;還有外國侵入的“客郵”和商埠郵局。這種五花八門又自成係統的通信機構的存在,對國家郵政的統一經營,對近代郵政的發展,對鞏固赫德在大清郵政中的統治地位都是不利的。1897年11月1日,大清郵政官局接收了上海工部局書信館。不久,各地形形色色的商埠郵局也相繼歇業。當時大清郵政主要麵臨客郵、民信局、驛站三方麵的競爭對手。

大清郵政有下列特點。(一)大清郵政資費,吸取了英國創始的不分遠近,按單一資費收取的辦法。1004年4月起,國內平信由四分降為一分,本埠平信降為半分,1902年收2000萬件,1983年上升至400萬件,1984年6000萬件。(二)大清經辦業務主要有:信函、明信片、新聞紙、貨樣、印刷品、彙兌、包裹等。進入20世紀以後,又以攬運報紙雜誌、開辦快遞信函業務、開設晝夜兼程郵班、增加本埠投遞班次等措施,與民信局展開競爭。(三)大清郵政在我國沿海和東部地區有輪船、火車通達的地方,已取得郵運的壟斷權,並在內地郵政官局開辦晝夜兼程郵班,使郵程時間上加快一倍。(四)大清郵政加強本埠信函,極力增加每天開取郵筒信箱和投遞班次。

大清郵政采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與管理體製,開展多項新式郵遞業務,郵路遍及全國,效率較高,逐漸被民眾所信任。這時民信局卻奄奄一息,日趨衰落。

郵政通信是身處兩地的人們或位處兩地的單位、部門之間進行聯係的一種特殊方式,是專門傳遞信息和物品的一種通信。電信通信是為達到聯係目的,使用電子設施完成傳遞語言、文字、圖像、數據等信息的過程。電信通信方式主要包括電話通信和電報通信。電話通信在20世紀初開始創辦,而電報通信很快出現於中國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