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中國社會確實病了。

從老人倒地不敢扶到親兄妹為爭奪財產反目成仇對簿公堂;從假酒、地溝油、瘦肉精到染色饅頭、牛肉膏;從“拚爹”現象到“仇富”、“仇官”心態蔓延;從黑磚窯案、黑煤礦案到福建南平殺童案和北京大興滅門案……

中國社會不僅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2012年全國“兩會”前夕,新華網、人民網等門戶網站調查發現,在眾多熱點中,民眾最關注的“五大問題”領域分別是社會道德建設、食品安全監管、縮小貧富差距、房產市場調控和加強反腐倡廉。這些問題映射出中國社會在公正、公平等基本社會倫理原則的失守,以及民眾對最基本生存與安全的焦慮,都是關乎民眾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問題。

由此,要醫治好中國社會病,最急迫的是要解決好民生問題。因為一旦民生出問題,民眾就會失去惻隱、廉恥之心,失去對生命、正義、善良、人性的基本敬畏和判斷,從而製造出更多的冷漠和人間悲劇。

從曆史角度看,“民生”一詞,最早出現於《左傳?宣公十二年》,即“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民生,即百姓的基本生計。

中國自古以來就將“民生”與“國計”相提並論,民生問題一直與國家發展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尚書?五子之歌》中所說的,它構成了儒家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業》指出“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孟子?盡天下》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議論,亦客觀反映了古代先賢對民生問題的重視。

然而,在中國悠悠的曆史長河中,民生問題卻很少受到過執政者真正重視。相反,官本位的文化卻積澱深厚,民不聊生倒似乎成為一種常態。

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為“民生”注入了更新的內涵,並將之上升至“主義”、國家大政方針以及曆史觀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把民生問題不但概括為百姓的衣、食、住、行四要素,而且還對民生問題有這樣的經典闡述:“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自此,“民生”一詞開始閃爍出人本思想的光輝,蘊涵著厚重的人文關懷和大眾情懷。

中國的民生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極大改善,且由單純的物質生活轉向全麵化。如今,民生含義非常廣泛。從社會發展來看,民生問題已由低到高,呈現出一種遞進狀態。

首先,民眾基本生存層麵上的民生問題,具體包括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狀況、基礎性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礎性的公共衛生、基礎性的住房保障等。

其次,民眾基本發展機會和發展能力層麵上的民生問題,具體包括充分就業、基本的職業培訓、消除歧視問題、公平合理的社會流動渠道,以及與之相關的基本權益保護問題(比如勞動權、財產權、社會事務參與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