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城市化運動是世界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關城市起源和城市與階級等城市化思想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中的蘊涵是十分豐富,是曆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幾百多年來,世界城市發展的現實已經證明馬克思、恩格斯對城市發展的思想是正確的,是符合城市發展曆史實際的。因此,進一步梳理、挖掘馬克思主義的城市理論,研究城市發展的規律,確定城市發展的戰略,對指導當前我國城市化運動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一節馬克思、恩格斯對城市化學說的理論構建
一、馬克思主義城市化學說的產生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把城市作為社會經濟關係中心,作為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化生產的地點”,“生產資本的地點”和無產階級運動的發源地,而受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重視。他們從曆史發展的不同階段,說明城市所具有的不同社會性質和特點,揭示了城市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趨勢。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對於如何進行城市改革,如何消滅城鄉對立和差別,如何加速鄉村城市化等研究,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馬克思主義城市化學說產生的時代背景
18世紀中期,一場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浩浩蕩蕩的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逐漸蔓延到世界各地,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英國著名的曆史學家斯塔夫裏阿諾斯形象地描述了工業革命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金屬和塑料補充了石塊和木頭,鐵路、汽車和飛機取代了牛、馬和驢,蒸汽機、內燃機和原子動力代替風和人力來推動船,大量合成纖維織物與傳統的棉布、毛織品和亞麻織物競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發生巨大變化。科學技術的進步,使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新產品層出不窮,人的平均壽命延長,生活質量大大提高,人類的整體文化水平提高。總之,工業革命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工業化需要有大量的雇傭勞動力、大批的手工業者。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成為廉價勞動力,使城市化進程大大加速,但同時,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兩極分化——擁有巨大財富的工業資產階級和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巨大的貧富差別,使絕大多數勞動人民根本不可能享受到城市的文明生活。為了改變兩極分化的現象,無產階級一直沒有停止過抗爭,鬥爭的形式從自發的經濟鬥爭發展到法國裏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以及德國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這被稱為三大工人運動的自覺的政治鬥爭。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主要生活和戰鬥在柏林、巴黎、布魯塞爾、倫敦等大城市,並親自參加了無產階級的鬥爭實踐。在這些城市中,馬克思、恩格斯積極參加工人的集會,了解工人階級的鬥爭狀況,同工人運動的領袖和正義者同盟的領導成員建立了密切聯係,並進行了理論研究工作。他們科學地總結了當時國際工人運動的經驗,深刻分析了日益暴露出來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建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城市的鬥爭生活促使他們最終完成了向科學共產主義轉變。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從一開始就出生在城市的土壤中,與城市密不可分。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式》、《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政治經濟學批判》、《論住宅問題》、《資本論》等著作中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城市作了精辟的論述和總結,為城市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工具。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關城市起源和城市與階級、國家產生的關係的理論闡述,是曆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2.馬克思主義城市化學說的形成
誠如前麵所說,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從一開始就出生在城市的土壤中,與城市密不可分。
首先,城市是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解剖場,正是在城市這一土壤中,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刻的剖析,逐漸形成學說。馬克思生活戰鬥在一個工業化城市迅猛發展的時代,他通過六個方麵對城市進行描述、分析來解剖資產階級社會:
第一,當年馬克思生活在城市逐漸統治一切的“周圍感性世界”裏,這是造就城市即城市化的時代,機器工業催生了大批工業城市的崛起。城市發展的產業經濟基礎或生產方式是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因而是工業文明平台上的城市化,大工業造就了城市,新的工業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生死攸關的問題,成為城市發展的基礎。大工業建立了現代化大工業城市(它們以閃電般的速度成長起來)來代替從前自然成長起來的城市……它使商業城市最終戰勝了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