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強調工業和農業的結合。恩格斯曾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指出,消滅城鄉對立的最重要條件是,不僅使工業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而且使農業生產資料也由社會占有。在此基礎上,使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發生密切的內部聯係,通過把工業同農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之間的差別逐步消滅。正如他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的,“公民公社將從事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將把城市和農村生活方式的優點結合起來,避免兩者的片麵性和缺點”。
第六,重視城市和城市化的積極作用。恩格斯曾熱情地讚揚了城市在提高英國經濟實力、創造生產力方麵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像倫敦這樣的城市,這種大規模的集中,萬人集聚在一個地方使萬人的力量增加了,他們把倫敦變成了全世界的商業首都。”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市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鄉村生活的愚昧狀態,城市的發展對人的現代化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如果沒有大城市,沒有它們推動社會意識的發展,工人決不會像現在進步得這樣快。”資本主義生產使彙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城市“聚集著社會的曆史動力”。由於城市有以上的積極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是支持城市化的發展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寫道:“現代的曆史是鄉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樣,是城市鄉村化。”
第七,重視科學技術對城鄉關係的影響。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城鄉關係的影響是巨大的。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推動了現代工業如棉紡織工業的迅猛發展,使幾個西方主要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城鄉之間逐漸改變了數千年來的相互封閉、相互隔絕,彼此之間的聯係大大增加。電的發明和應用是科學技術的又一大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敏銳地看到了它對城鄉關係將要起到的巨大作用。他們指出,“這一發現使工業幾乎徹底擺脫地方條件所規定的一切界限,並且使極遙遠的水力的利用成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隻是對城市有利,那麼到最後它終將成為消除城鄉對立的最強力量”。
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提出城鄉融合的社會目標,一方麵是因為城鄉的分離和對立已成為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阻礙”,“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社會統一的首要條件”,由於城市過於集中招致各種病態和鄉村的愚昧、分散,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協調發展,也嚴重阻礙了城鄉居民身心的健康發展。因而急需城鄉之間在結合、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揚長補短,克服自身弊病共同進步。再者是因為馬克思、恩格斯以其洞察未來的眼光,已經預見到城鄉融合將成為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曆史趨勢,如同他們所論證的:“消滅城鄉對立並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資本家與雇傭工人間的對立不是空想一樣,消滅這種對立日益成為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實際要求”,因此他們預測在未來:“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對立也將消失。從事農業和工業勞動的將是同樣的一些人,而不再是兩個不同的階級。單從物質方麵的原因來看,這已經是共產主義聯合體的必要條件了。”當然馬克思主義者也清醒地看到,“實現城鄉融合將是共產主義者長期的艱巨的曆史使命”,“的確,文明在大城市中留下了一種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和努力才能消除的遺產,但是這種遺產必須被消除而且必將被消除,即使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有關城鄉融合理論與方法的論述是十分豐富的。總之,消滅城鄉差別最根本的出發點是要堅決廢除私有製,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全體成員需要的規模”,這是真正實現城鄉融合的社會經濟的基礎和標誌。
6.城市區位
馬克思主義在考察資本主義城市問題時,分析了城市的區位性質、結構和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力求使一切事物服從盡量少損耗時間這道無上的命令,從而導致了城市區位結構不斷突破,克服自己存在的現有空間界限。城市發展由內向外擴張、延伸,已是資本和雇傭勞動發展的空間表現。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分析了當時大城市的區位結構:市中心是一個廣闊的商業區,周圍環繞著帶狀的工業區和貧民窟,外麵住著中等的資產階級,郊外則住著高等資產階級。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揭示了當時這種分區性結構的階級對立狀況,即富人區總是城市環境最好、最雅致的地區,窮人區則是環境最糟糕的地區。這是貧富兩極分化和貧民“遷徙”的結果。並且,資本越是集中,工人也越要相應地聚集在同一個空間,居住狀況就越困難。隨著財富的增長而實行的城市“改良”,形成了資本主義城市的基本區位過程,即地價隨著工業的發展而上漲,而地價越是上漲,資本家就越是瘋狂地在每一小塊土地上亂蓋房子,造成城市建築的混亂、擁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勞動人民的居住條件不斷惡化。同時,資本家為了建造供銀行及其他機關用的高樓大廈,以及為交易往來等也改善了部分城市交通和服務設施。馬克思主義關於城市區位的描述和分析,不但比20世紀初美國的古典區位學理論早80多年,而且在揭示其社會根源方麵也比古典區位學深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