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形成的曆史條件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繼承並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化理論,以及毛澤東的城市化理論。它的創立和形成是特殊曆史背景的產物,本節將分析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形成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
一、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形成的國際環境
1.現代化成為世界國家發展的主要特征
人類從非洲走來,在亞洲發明農業文明,在歐洲創造工業文明,在北美洲孕育知識文明,人類文明發展具有內在的邏輯。然而,人類社會的發展也異常複雜,對社會發展的研究很早就有,早期人們用宗教神學或循環論來解釋社會的發展,公元前3世紀柏拉圖就提出了《理想國》的設想。
世界現代化進程可以追溯到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但一般認為,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政治革命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文藝複興時期,封建和宗教專製的桎梏逐步被打破,世俗主義、個人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思想在歐洲傳播,一個非教會的、以大城市為中心的社會在歐洲出現,同時,商業革命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隨後的科學革命,給歐洲帶來了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方法,為現代化進程準備了知識和人才。“現代化”一詞通常就是思想家們用以概括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進程的研究術語。在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們開始用理性的目光分析曆史,收集、整理和傳播哲學和科學知識,如法國的《百科全書》和孔多塞的《人類精神進步史綱》等。他們的許多思想成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的內容,如寬容、正義、理性、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等。“現代化”一詞就產生於這個時期(1748~1770)。
200年前發生的工業革命創造了現代生產力的形式,人類開始向工業社會過渡,社會變遷的形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轉換,馬克思認為表現這一時期特征的偉大事實是“產生了以往人類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想象的工業和科學的力量”。他認為“現代工業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產方式的技術基礎本質是保守的”。馬克思所言及的這一生產力的重大突破對人類發展進程的推動在許多方麵都表現出來了,經濟增長率的極大提高則是這次社會變革中最突出和核心的標誌。從公元1000~1750年,西歐的人均收入增長率遠低於0.1%,而在18世紀期間,西方世界的國民收入年增長率提高到了1%~1.5%,工業革命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年增長率約為3%,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的經濟年增長率已高達5%以上了,人類社會進入了經濟文明時代。同時,經濟水平的飛速增長也帶來了政治、社會、倫理等各方麵的全麵變革,經過漫長時期醞釀的各種社會思想隨著生產力的變革破繭而出,成為“現代化”的代名詞。
馬克思稱人類史上的這次巨變僅有人類從原始部落向封建社會的進化堪與之媲美。要給這樣的變化一個定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代化”一詞具有非常豐富而且複雜的含義。“現代化既是一個曆史過程(達到先進水平的過程),又是一種最新特點(最先進水平)”。也如羅榮渠教授所言:“‘現代化’這個詞是用來概括近期人類發展進程中社會急劇轉變的總的動態的新名詞。”。“‘現代’(modern)一詞至少有兩層含義:一層是作為時間尺度,它泛指從中世紀結束以來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一個‘長時程’;一層作為價值尺度,它指區別於中世紀的新時代精神與特征。”由於現代化是一個包羅宏富、多層次、多階段的曆史過程,很難一言以蔽之,迄今為止有關它的定義仍沒有統一定論。新興國家的政治家們多著眼於增強國力,在現代世界中求生存和發展來考慮現代化;經濟學家則從工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觀點來看現代化;社會學家偏愛從社會機體的分化與功能方麵來談現代化;而曆史學家則把現代化視為一個統一的世界發展過程。
羅茲曼(Gilbert Rozman)等人從技術角度給“現代化”一詞賦予了最寬泛的標準:“為滿足那些喜好現代化簡略所需,我們用非生命動力資源與生命動力資源之比率來界定現代的程度。當上述比率達到這樣的狀態,即在不發生深遠社會變革的情況下,生命力(在人類曆史的大部分時間裏它指的乃是人力)資源的增長已經無法補償非動力資源的哪怕是相當少量的減弱,此種社會或國家便可以被認為是現代化了,而且這種比率越高,現代化程度也越高。‘高度現代化’的特征就是擁有極為豐富的消費品的大眾市場。”這是一個獲得了最廣泛認可的定義。然而,還有一些更直接顯著的特征被普遍認為與現代化有著密切的聯係,它們是國際依賴的增進、非農業生產特別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相應增長,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到低的運動,持續的經濟增長,收入分配的更加平均,組織和技能更加專業化和傳授推廣,官僚主義化,大眾參與政治(不論民主與否),以及各階層教育的普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