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的科學內涵(4)(1 / 3)

第三節“三步走”戰略中的城市化理論

城市化進程伴隨著“三步走”戰略的實施而不斷地發展。“三步走”戰略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城市化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途徑,它與城市化相生相伴、聯係密切。

一、“三步走”戰略的提出

1.提出的背景

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高低,從根本上說取決於該國綜合國力的強弱。無國力則無地位,落後就要挨打。而要增強國力,隻能靠實現現代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同誌才反複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當前中國最大的政治,關係到中華民族命運的興衰。由此,鄧小平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高瞻遠矚地描繪了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宏偉藍圖,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有序發展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三步走”是鄧小平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戰略思想。鄧小平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提出了分階段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他認為,在我國這樣一個生產力不發達、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必須經過分階段、分步驟、長時期的努力。

2.“三步走”思想戰略提出的重要意義

“三步走”戰略目標的設立,是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是重新估量中國基本國情,是重新認識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克服急躁冒進的“左”傾情緒和習慣勢力的結果。我國學者多從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及曆史意義三方麵對“三步走”加以概括。

理論意義:“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是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相一致的。

實踐意義:“三步走”經濟發展戰略雖然以經濟數字加以量化,但實際上不單是一個經濟指標,而且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綜合性指標。

曆史意義:“三步走”的實現是對人類作出了貢獻,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另有學者將“三步走”的意義概括為:①中國擺脫貧困,人民走向富裕文明之路的明燈;②為人類作出較大貢獻的裏程碑;③說明社會主義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還有不少論者對三步走的意義進行概括,大都集中在這樣幾點:①擺脫貧困,走向富裕;②大大增強國力;③鞏固政治上的安定團結;④國際影響增強。

3.“三步走”戰略的提出

“三步走”是鄧小平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戰略思想。鄧小平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提出了分階段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他認為,在我國這樣一個生產力不發達、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必須經過分階段、分步驟、長時期的努力。黨的十三大和十四大都充分肯定了鄧小平的構想,並在黨的文件中正式表達出來,即: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在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核心和關鍵作用。

早在1975年6月,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在會見一個美國代表團時就談到: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國家,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分兩步走的。第一步是用十年左右的時間,把中國的工業、農業、科學技術這些方麵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體係,使各方麵都有比較好的發展。第二步是在這個世紀的末期達到現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較接近現在發達國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