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結合我國具體的城市化實踐,創造性地建立了中國特色城市化理論體係,鄧小平城市化理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鄧小平從不同的角度,多方麵論述了城市化建設工作,從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這一體係具有實踐性、階段性、互助性、發展性和富足性等特征,其中對馬克思、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創立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城市化學說,是鄧小平城市化理論的最基本特征。掌握和研究鄧小平城市化理論,既對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又對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第一節鄧小平城市化理論的主要特征
一、實踐性
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是實事求是和深入調查研究的典範。他對農民問題和中國革命道路的正確認識,主要得益於他的實事求是精神和深入的調查研究及實踐活動。在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他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農村調查,提出反對“本本主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多次強調要反對主觀主義,提倡實事求是和調查研究,他發動的“整風”運動,確立了全黨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認識論基礎,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繼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反映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上,即強調實踐,強調中國的實際,強調解決“三農”等根本問題。
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鄧小平特別注重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發展經濟、“三農”問題、工業化促進城市化等方麵,從中國實際出發提出觀點、製定政策,立足於我國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
1975年,鄧小平在回答怎樣才能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這一問題時指出“分析的結果,當前的薄弱環節是鐵路。鐵路運輸的問題不解決,生產部署統統打亂,整個計劃都會落空。所以中央下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今天就要發出《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鐵路工作的決定》”。鄧小平從中國實際出發,找出我國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鐵路。鐵路作為城市最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對於促進我國城市工業化、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1978年,12月18~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根據中央工作會議的討論,作出了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指出實現現代化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生產力,多方麵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口號。全會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入討論並原則同意關於農業問題的兩個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幹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製定了加強農業的措施;決定改進國民經濟中一些重大比例失調的狀況;同時提出對我國權力過於集中的經濟管理體製和經營管理方法進行改革,並且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設備,大力加強實現現代化所必需的科學和教育工作。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提出的理論、路線和製定的一係列方針政策,最鮮明的特征就是改革開放。鄧小平指出:“不開放不改革沒有出路,國家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但在具體事情上要小心,要及時總結經驗。我們每走一步都要總結經驗,哪些事進度要快一點,哪些要慢一點,哪些還要收一收,沒有這條是不行的,不能蠻幹。”同時,鄧小平還指出改革開放必須依據我國國情來進行,“改革開放是一個新事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一切都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衝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製障礙,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也推動了我國城市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