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非農產業的迅速發展和非農就業人數的增加,農民的人均收入和社區的收入也相繼增加。改革開放30年來,柳市鎮憑借天時、地利、人和,經濟社會發展迅猛,令全國、全世界為之矚目。近年來,柳市經濟更是呈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之態勢。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75億元、財政總收入7.4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4698元。自1994年以來,柳市鎮一直穩居溫州市綜合經濟實力三十強鎮第一位,列浙江省綜合經濟實力十大強鎮第三位。2004年入圍全國千強鎮,排名為第21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增加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導致農民尋求新的致富途徑,特別是尋求發展第二、第三產業的願望不斷增強。同時,由於受以城市為代表的現代文明意識的衝擊,農民要求轉化身份享受城市生活的願望也日益強烈。但是,在仍受城鄉戶籍製度嚴格限製的情況下,農民向城市遷徙的願望仍很難實現。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農村社區分別利用本地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商業優勢,堅持以工興鎮,以商興鎮,摸索出了一條小城鎮特色的發展之路。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曆史經驗,從加強農業、搞活農村、致富農民入手,率先推行農村改革,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麵。當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2000美元,工業化、城市化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這既是一個有利於“三農”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的戰略機遇期,也是一個容易忽略“三農”問題、導致社會各類矛盾凸顯的社會敏感期。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審時度勢,在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指針。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城鄉發展。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鄧小平高度重視農業問題,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首位。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在規劃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時指出:“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他一再強調:“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如果農業不能健康發展,特別是糧食問題不能解決,就會影響整個經濟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國家的政治穩定。鄧小平還從中國的全麵現代化和社會穩定的全局出發,提出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中國的穩定;農民不能擺脫貧困,我國就不能富裕等思想。縱觀鄧小平關於農業基礎地位的一係列重要論述,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第一,我國人口眾多,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一件大事。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必須重視農業的作用,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加快農村的改革和發展。第二,農業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三,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糧食生產是重中之重。當前我們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前提。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仍然要以鄧小平關於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戰略首位的思想為指導,高度重視農業的地位,不斷增加對農業、農村的財政性投入,增加農業、農村自身的造血功能,促使農業、農村經濟與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為建設中國全麵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它的提出及付諸實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其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擴大內需、發展經濟的有效途徑。目前,中國最應啟動內需的地方就是農村,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創造需求,有效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然而,“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讓先富起來的部分地區和人群停止發展,它的核心是“共同”,是使所有人能夠共同參與發展的機會,共同提高發展的能力,共同促進發展的水平,共同分享發展的成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賦予廣大農民平等的發展機會,平等的發展能力,平等的享受發展的成果,彌合城鄉差距與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其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麵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麵進步;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麵小康;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