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在四川的實踐(二)(4)(1 / 3)

2.農民向城鎮集中

農民向城鎮集中就是要將農民從身份上、待遇上、思想觀念上、生活方式上有效轉化為市民,真正實現讓農民老有所養、少有所教、壯有業就、困有所助、病有所醫。

一是推進集中居住。雙流縣大力實施集中安置工程,切實規範農民安置。按照“六統一”方式,規範農民小區建設:“嚴禁集體土地非法入市;嚴格按照失地農民統建安置人數、人均安置麵積,合理確定統建小區建設規模;打破行政區劃限製,統籌安置失地農民;在北部新城規劃區範圍內實施統拆統建或貨幣方式安置;配套完善拆安小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社區衛生、綠化、治安管理,建設新型生態社區;進一步完善安置補償辦法等配套政策,切實維護失地農民利益。”2006年年末,雙流縣出台政策引導、鼓勵農民分層次加快向城市、城鎮和中心村集中。“拆院並院”項目區農民將原住房拆除並自願放棄宅基地後,選擇到東升城市分區、華陽城市分區、西航港經濟開發區購買商品房的,由項目區投資公司給予每人1萬元住房補助,由縣財政全額補貼購房時應征的個人購房契稅,免收轉移登記費。選擇到東升城市分區、華陽城市分區、西航港經濟開發區和重點鎮及本鎮購買統建安置房的,實行與征地農民統建安置房相同的住房政策,統建安置房人均35平方米以內按征地農民統建安置房的安置價購買。選擇到本鎮場鎮、中心村自建住房的,實行按照耕地麵積進行置換。對農村五保戶實行集中修建安身工程統一安置,集中供養。積極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或公司製企業,使農民的財產權、分配權轉化為股權,對進城鎮農民實行“持股進城,按股分紅”,促進“兼業型農民”非農化轉移。

二是廣開就業路。解決農民問題絕不僅僅是把農民遷入城市,令城市規模擴大。對農民來說,這實際上是從農村社會進入城市社會,他們的經濟活動、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都將發生改變。農民進入城市,還將涉及就業、戶口和福利保障等諸多問題。為此,雙流縣在全市率先啟動農民增收教育培訓工程,在2003~2008年的5年時間,以每年150萬元的進度連續投入750萬元,用於全縣的32萬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輪訓,強化對失地農民進行針對性、特色化的培訓,促進失地農民充分就業。

三是築牢保障線。農民進入城市,固然可通過提高技能實現就業,但要使失地農民從身份、待遇、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上真正轉變為城市居民,還需要製定切實可行的製度,保障失地農民的利益。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雙流在這方麵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采取政府出大頭、農民出小頭,建立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製度,使其到退休年齡時能每月領到130元的養老金,做到老有所養;同時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做到失地農民病有所醫;生活困難的失地農民還被納入城鎮低保,做到了困有所助。

3.土地向業主集中

一是創新土地集中方式。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堅持所有權,優化經營權,完善分配製,主要采取社區內重組(土地集中承包、土地競標承包兩種模式)和社區外流轉(土地業主租賃、股份合作兩種模式)兩種形式四種模式,推動農村土地向經營能手、專業大戶和經營實體等業主集中。雙流縣已在1300多個社進行社區重組土地26萬多畝,占全縣耕地總數的38.6%,涉及農戶6.9萬多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33.7%;經營規模達10畝以上的業主共有1053家,吸納本地農民2.6萬人,帶動務工農民人均增收400多元。

二是大力培育龍頭企業,雙流縣注重以工業化的思路發展現代農業,著力引進一批產業化程度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扶持現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創新經營機製,推動農村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轉和優化組合。先後引進果王、大業、三龍等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22家、5000萬元的7家,引進資金5.68億元,開發經營土地4.27萬畝,年產值9.9億元。

三是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引資、引項、引人才、抓示範,采取“公司+協會+農戶”、“合作社+專業大戶+農戶”、“協會(合作社)+基地+農戶”、“聯合社+公司+合作社+農戶”四種模式,大力引導、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全縣已發展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5個,各類專業戶1.2萬多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