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宰相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揚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路過隔江相望的瓜洲時,他極目西望,觸景生情,就題寫了一首《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到春風一到江南是什麼景象,缺乏詩意;而且風是流動的,從哪兒“到”呢?想了一會,他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

後來他細想一下,覺得“過”字也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光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心情,仍嫌未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

然而,王安石對“入”字表達的感情還嫌不夠濃厚,認為“入”字有縱深意味,仍然看不出整個江南平疇綠野的景象。

幾經考慮,王安石又把“入”字改為“滿”字。但他又覺得“滿”字缺乏色彩,意境也太實在,一覽無餘,詩意不濃,讀後不能給人以回味,於是把“滿”字也圈去了。這樣改了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

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景色,王安石突然想到了王維的《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他心裏陡然一亮: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眼前一片景,心中無限情,不是可以通過“綠”字串連起來嗎?一個“綠”字,把“滿”字的色彩表現出來了,寫出了整個江南生機蓬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

於是,一個“綠”字使王安石的這首詩全詩生色。這個“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

點評:

1.根據故事的敘述,請簡要說說什麼是“詩眼”?

2.你寫作文一般要修改幾遍?這篇古人煉字的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發?

故事素材可用來說明和支持下麵的觀點:

1.畫龍點睛的高超藝術,蘊藏著辛勤的錘煉。

2.精益求精,才能不斷提升創作的意境。

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琢磨也。——[先秦]荀況

開采一克鐳需要終年勞動。你想把一個字安排妥當,就需要幾千噸語言上的礦藏。——[蘇]馬雅可夫斯基

在所有不同的字眼裏,隻有一個字眼能準確表達我們的某一種思想。當我們說話或寫作時,我們不一定能找到;然而,它是存在著的,而其他的字眼都顯得蒼白,滿足不了希望讓人理解自己意思的才智之士的需要。——[法]拉勃呂耶爾

選擇得當的詞語有著極大的表現力,它的描述往往比事物本身的形象更能給予我們生動的感受。——[英]艾迪生